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六十四章 白马寺的传说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火车很快都到站了,东都只是其中一站,列车的尽头是一路向东,这一站下车的人不多,马小扬告别了滔滔不绝讲故事的大妈,下了车。

    这一路,马小扬都没有和王鹤仪说过话,那男生似乎和王鹤仪目的地一样,从两人坐过去就一直说说笑笑,看着很融洽,马小扬也不好打扰。

    这会下了车,快要出站了,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眼,没有看见王鹤仪下车,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似乎下意识的,想看一看那个小姑娘有没有和自己一起下车,尽管自己也没打算做什么。

    火车站下来,马小扬首先想去白马寺看看,坐56路汽车,不用换车,就能直达。

    来之前,马小扬就订好了酒店,就在白马寺旁边。

    坐车在东都行走,窗外能看见整个东都的景象,这些景象不是电视里那么完美,他能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故事。

    比如刚才看见的扫地的大爷,穿着的衣服已经破旧,手边有一个装水的小茶壶,有一个小小的三轮车,上面坐着一个小女孩,稚嫩的看着那个大爷,比如刚才匆匆忙忙买好年货回家的夫妻,对比着手里的东西和沿途看见的东西,窃窃私语指指点点的说着什么,再比如刚刚放学回家的小孩,三五成群,其中一个走在中间高谈阔论而一个默默的走在人群最旁边,看着那一群小伙伴。

    这样的方式,也能看见最真实的东都,这个城市的美好,和这个城市的丑陋。

    一路过来,有花团锦簇的花园,有人工雕琢的景观,有古城,有护城河,但是也有在墙外晾着衣服的居民区,也有小商贩推着水果堵满的巷子。

    这些东西,是需要用心去看的,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跟着他们的脚步去看,那才是入世的意义。

    这个点,是下午五点,白马寺作为一个有名的景点,现在还没有关门,买了票就能进去逛一圈,门口有电子讲解仪,进门前马小扬先租了一个。

    配合着手机百度出来的消息,一点点的观察着眼前这个千年古刹。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

    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

    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白马寺的作为中国佛教的祖庭,有着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宗教价值。

    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永平求法样”。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天取经,从这次的取经开始,中华大地上,佛教开始生根发芽,在这片道教为主的土地上,结出不一样的花。

    两人取经途中,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东都。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东都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