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二十二节 古城废墟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而且跟商朝的甲骨文也有些类似。

一脉相承。

陈锐猜测羊皮地图上的文字标注是夏篆。

一种中国的历史学家、学者认为曾经存在过的文字。

但在考古的发掘中,尚未明确证实发现的夏代文字。

参照与夏篆一脉相承的周篆、甲骨文,陈锐释读出了文字标注的三个文字。

夏阳湖。

夏、阳。

阳。

古代黄河中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

所以古人把山南水北可以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为阳。

这一说法从中原地带传开的。

所以,陈锐猜测在这里建造古城的先民并不是发源于本地的土著先民,而是从中原地带迁移而来的先民。

古代的中原地带,是黄河中下游流域,古代华夏的发源地。

夏代时被夏朝统治,商代时被商朝统治。

夏!

一个夏篆的‘夏’字,告诉了陈锐很多信息。

陈锐是否可以这样推测。

夏代的先民因某种原因迁徙到这里,发现一个湖,他们将这个湖命名为夏阳湖,以纪念自己的故国。

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建造居所,逐水而居,为防避山林中野兽的侵袭,他们建造城池。

陈锐在夏阳湖湖边一块平滑的石板停下了脚步,从背包里拿出羊皮地图,摊开在石板上。

手指点此时自己所在的位置,夏阳湖。

指尖在羊皮地图上慢慢往移动。

在山林中一个地势平坦的地方点了一下,自语道:“夏城就在这里了。”

位于湖畔东南方向0.7公里。

陈锐确定了目标。

陈锐收起羊皮地图,放进背包,继续赶路。

下午,陈锐已离羊皮地图上标记的地方非常近了。

这里地势平坦,长满了茂密的树木,藤蔓牵连,灌木丛生。

树叶遮住了阳光。

藤蔓、灌木盖住了大地。

地上非常潮湿。

陈锐走在其中,经常被地上的藤蔓、灌木缠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在这些藤蔓、灌木丛中,潜藏着一些有毒的虫子,毒蛇。

周围非常寂静,静得让陈锐感觉压抑、沉闷。

突然,陈锐发现了一块大石块。

大石块半埋在土中,长条形,表面明显有切削、加工的痕迹。

这是一块建筑古城城墙的大石块。

也就是说古城离这里不远了。

这么大一块石块,被泥石流冲刷得这么远,已经是极限了。

泥石流往下流,陈锐要往上走,才能找得到古城。

越往高处走,陈锐发现的石块越多,还发现一些青铜器、陶器、陶器碎片。

这些都是泥石流一路冲刷带下来,大多半掩埋在土里。

陈锐将地上发现的青铜器、陶器、陶器碎片捡起来。

令陈锐非常兴奋的是,在其中一些青铜器、陶器、陶器碎片上发现有文字。

字在刻在器物上面的,非常成熟,非常的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有区别于周篆和商代甲骨文。

也不像陶文一样,是单个的符号,让人看不懂这些文字的具体什么含义。

它是有成文的篇幅,它已属于文字范畴,非常成熟。

陈锐认为这些文字是夏篆.

夏篆的发现,可以说,对中国的历史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文明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专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国家阶段。

在中国的历史课本上,中国的文明是从公元前2070年,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建立夏代开始。

但在国外包括港台地区并不同认同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中国文明的历史,最早始于商文明。

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

也就是中国上下5000年文明,并没有5000年,而是3500年。

主要分歧是‘夏王朝’是否存在。

国际学术界不承认有‘夏王朝’存在的。

其理由是没有任何考古依据,即没有文字出现,也没有冶炼的青铜器发现,更没有表明国家形态存在的任何依据,以及城市遗迹,等等。

陈锐在这里发现夏代的青铜器,青铜器器形非常大,非常精致,说明夏代就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

在青铜器、陶器、陶器碎片上发现刻有成文篇幅的夏篆证明了夏代就有非常成熟、相当完备的文字,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还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

青铜、文字,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618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ZvenWvIpBa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618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I2CTf7nUNnGYk9Wo¥,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