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四十六节 华夏第一鼎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而湛泸、赤霄、泰阿、干将、莫邪之类的剑,除了一个传说故事外,赋予了中国的良好品洁,还有非常锋利,能够切金断玉,一剑挥落巨石分。

蕴含的考古价值几乎没有,真正意义还比不上一把越王勾践剑。

在一些考古学家、学者、历史学家眼里,这把剑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剑。

刘震和继续阅读论文。

他在论文的图片中看到非常多的青铜器物。

这些青铜器物中包括有炊具、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等。

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花纹繁缛富丽,有的青铜器上还刻有铭文。

其中任何一件放在普通的博物馆里,足可以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要知道,在青铜器的历史中,夏商周被称之为三代。

三代所产青铜器大部分是国家行动,极尽工巧,因为国之所需,工人也尽心尽力,国家更是不惜成本,注重的是器物的品质,不考虑成本问题。

所以,三代的青铜器件件都是精品。

每一件青铜器的身上都有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每一件青铜器都能告诉我们一些那个时代的信息。

比如,一件夏代的青铜爵它告诉我们在夏代就有造酒。

透过图片上一件件器型精美、铸工精湛、纹饰繁缛富丽的青铜器物,为刘震和掀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的重重迷雾。

揭示了一个4000多年前生活于中国黄河流域的一个辉煌的青铜文明。

刘震和带着一种像朝圣者去朝圣的心态去看论文上的青铜器的图片。

一件一件青铜器,精美绝伦。在灯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铜光宝气,这种铜光宝气似乎带有一种神奇魔力。带着刘震和回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亲身感受到夏代这个璀璨而辉煌的青铜文明。

在论文最后,一张图片的出现再次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是一个四足方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

在大鼎图片的下面有一段文字。

夏后杼鼎,鼎高105.2厘米。口长112.5厘米,口宽75.4厘米,重721公斤。鼎内壁刻有铭文21行458字。

“又是一个带这么铭文的大器。”刘震和惊喜万分。

刘震和释读了铭文。

这个四足方鼎是夏后槐在位时铸造,以纪念、歌颂父亲杼的。

刘震和认为投稿人将这尊鼎取名为‘夏后杼鼎’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很合适。

从年代、铸工细致程度、纹饰、鼎上铭文字数,以及鼎中蕴含的考古价值,毫无疑问。夏后杼鼎在文物价值、意义上已超过了司母戊鼎。成为中华第一鼎。

刘震和不吝溢美之词。

用‘国之至宝,华夏文明神器’,‘华夏第一剑’,‘中华第一鼎’,‘博物馆镇馆之宝’来概括地形容伊祁盘、启剑、夏后杼鼎和图片中的夏代青铜器。

可以说,评价非常高了,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过,这句话一点不虚。‘伊祁盘’,‘夏后杼鼎’。‘启剑’,图片中的夏代青铜器足可以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刘震和几乎可以想象,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会引发出一场的惊天海啸般的影响。

要知道这不是一件考古发现的普通的历史事件,而是对一个古文明的重新认识,定义。

刘震和看了一眼论文稿上第一页左上角投稿人的名字,陈锐,这是一个中国人。

刘震和深深地看了这个名字一眼,牢记了这个名字。

刘震和拿出手机。

对准论文上‘伊祁盘’,‘夏后杼鼎’,‘启剑’的图片拍了几张图片。

然后,在手机联系人列表选定几个联系人将这些图片发送过去。

接着,刘震和整个身躯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刚才阅读论文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耗费了自己太多精力——

在西陕省,安西郊区农村,一个普通村庄,玉米地里。

一位头戴草笠,穿着白色上衣,下身穿着黑色裤子,衣服上沾满了泥土,看起来就像一个庄稼老汉的老人正蹲在地上与其它考古工作人员一同仔细清理着一座墓室。

老人叫吴正一,燕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国古文字、考古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吴正一曾经参与过‘夏商周断代工程’。

他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上,与刘震和一样,是释古派。

‘释古派’主张把古书的记载和考古的成果结合起来,重建古史。

脚下是一座唐代墓,刚被盗过。

玉米地里出现了五个深浅不一的盗洞。

吴正一与西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这座唐代墓进行抢救性的发挖。

忽然,吴正一口袋里手机震动了一下。
<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618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ZvenWvIpBa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618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I2CTf7nUNnGYk9Wo¥,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