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关于阴曹地府的一些资料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人对传统文化继承得不是很多,我在写这本小说前,也同样迷迷糊糊,不清不楚,就查了一些资料,现在整理出来给大大们随便看看。//wWW.ops8.CoM 无弹窗 更新快//

    首先是关于城隍。

    1,城隍的由来:

    城隍(城隍爷、城隍爷公、城隍老爷或城隍尊神),其前身为水庸神,兼管阴阳的神祇,也是中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城隍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死者亡灵审判和移送之职。现被人供奉于庙宇称为城隍庙。城隍的崇拜盛行于大中华地区、越南、朝鲜半岛,也见于其他地区的华人、越人、朝鲜人聚居地。

    城隍的观念源自道教,其后与儒教结合相互影响。最早记载城隍的是《周易》:“城复于隍,勿用师”。最早祭城隍只筑土坛,无庙无像。正如《凤山县志?祀典志》所载:“城隍庙无专祭,而水旱、疾疫必祷之,致敬、宿斋必告之;故立之庙,使神有所凭依也。”。设置城隍庙祭祀,大抵从道教成为民间信仰才出现。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的八位大神之一,据《礼记》所载,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的开端。但此时的八蜡,只有天子才有权祭祀,就像九鼎一样,属于人间最高权力的象征,与后世百姓可以参与拜祭的城隍信仰不同。

    由汉代开始,城隍的祭祀活动不断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杰为城隍,其中有霍光与纪信等。

    相传三国时代的吴国曾建城隍庙;另在《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述,北齐大将慕容俨就曾于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战胜了南梁敌军,为正史最早的明确记载。而《隋书?五行志》记载:“梁武陵王纪祭城隍神,将烹牛,忽有赤蛇绕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为民间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广为建庙,并已出现求晴祈雨、招福避祸、禳灾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韩愈、杜牧和李商隐等,其中最早的是张说所写于开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到了宋代,由于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故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灵,可与雨语,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互赖关系。而这时的城隍神也开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开始将一些历史名人尊奉为城隍。

    其后元朝,除在燕京汗八里建城隍庙外,更封城隍为“佑圣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对城隍特别崇敬,曾亲诏刘三吾:“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福祸之,俾幽明举,不能幸免。”明太祖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级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饰,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

    明太祖曾下令各级官员赴任时,必须向城隍宣誓就职。

    城隍有阶级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为“福明灵王”,汴、濠、鸠、和、滁等州朱元璋“龙兴之地”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

    其余城隍各赐爵位:府城隍为“二品威灵公”、州城隍为“三品灵祐侯”;县城隍为“四品显祐伯”。

    不过,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仅称为某府、州、县、城隍之神。

    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样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

    由此观之,城隍的职能随时代变迁,已由起初有求必应的神明转变为地位超然的国家和地方守护神。

    2,城隍等级:

    依明朝官方“城隍阶级封号”的说法,共有

    京师城隍(王爵,福明灵王)

    都城隍(公爵,明灵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灵佑侯):掌管州

    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

    境主:若无城池的街道、行政区欲奉祀守护本地的神祇,则不称城隍,改称“境主尊神”。

    关于境主的解释,换成现代环境大致意思是:若是没有城池的乡镇等行政区域,想要奉祀本地神祗,就不叫城隍,而叫“境主尊神”。也就是说,相当于我国公务员体系的最基层:乡和街道。所以,本书早期,我才搞笑地让猪脚自称乡长,当初只是想调侃一句。

    3,城隍部属: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