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三二章 征北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天之后,一则政府声明震惊全国,由总统府、国务院对两年前发生在库仑的暴动杀人事件表示严重谴责,并向主要肇事人哲布尊丹巴发出通缉令,劝他主动自首还可网开一面,否则严惩不待。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纯粹是个狗屁声明,自从中央政府驻库仑办事处被蒙古人砸得稀巴烂以后,外蒙就处于实际独立的状态,中央根本对那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控制力,怎么可能通缉的到这个蒙古活佛呢?再说了,人家背后有沙俄人撑腰,更不可能乖乖的听话,至于什么主动自首之类更是扯淡。

        如此说来,这份声明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果然没过几天,全国上下的军队都调动了起来,袁世凯手下几员心腹大将奔走南北,段芝贵调往东北,冯国璋调往南京,刘冠雄移防上海,而段瑞则亲督山东半岛。

        而北方十省的干将齐齐调动兵力,在一个月之内,集中十五个主力师大约四十五万人在热河、绥远、察哈尔、山西、甘肃一带,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波次的军队,与此同时,全国上下都在加紧征兵,参军条件优厚,一个月一块现大洋,只要参军,家里就能马上领到一袋细磨高粱面儿。

        这对于旧时的老百姓来说,就算是非常优厚的待遇了,如果青壮年留在家里,多一张大嘴不说,还不一定有活儿干,有活干有地种还不一定有收成。还不如参军打仗。说不定还是个好的出路。

        中国就是这个好处,人多,别看袁世凯原先手下只有三十多万的兵力。但他不扩军地原因是因为养不起,国库里边就十块大洋你怎么让他养活百万大军?

        可如今不一样了,杨威上任以后,生财有道,大借款、发债券、发股票、办银行、开工矿等等等,一下子就聚集起数以几十亿地钱财。加之军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原来紧缺的枪支弹药等等也大有缓解。

        杨威曾经命令财政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仔细核算过,以目前的财力,支撑一百万大军打两年地仗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粮食,无论你怎么有本事,可这粮食不是说想长就能长出来的,农民们还在饿着肚子。更别说这些大兵了。

        方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从民间强行征粮,把所有能征的粮食都要收集上来,先供应军队再说。可如果这样做,必然给困苦的农民雪上加霜。饿死几个人倒不是大问题,就是担心孙中山等人借助民怨卷土重来,民心可是最具力量的东西。

        还有一条路就是进口,杨威提倡地就是这个法子,他主张大规模从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国家进口粮食,有多少要多少,可这就意味着大笔的银子,袁世凯就不赞同这个意见,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是由民间支持,虽说搜刮民间名声不好,但做大事者不拘小节,自古以来哪个不是这样做的?

        杨威不得不费尽口舌给他分析这里边的利弊攸关,最后才和袁世凯达成一致,暂时从外国进口粮食,但是不能影响到军队的财源,否则马上停止。

        又一月之后,四十五万大军兵分左右两路,右路由曹指挥,辖张怀芝、张作霖、卢永祥、张敬尧等部由热河、察哈尔一带直插库仑;左路由倪嗣冲指挥,辖阎锡山、陈树藩、赵倜、杨善德等部,由山西、甘肃一带长途奔袭乌里雅苏台,征北行动终于开始了。

        而杨威这个征北总指挥仍然呆在京城没动,他并不急着上前线,计划一旦付诸实施,他反倒不怎么着急了,对于打仗,他选择了信任一线指挥官,给他们很大的战术指挥权力。

        曹等人都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悍将,如果他们率领四十多万大军都拿不下一个小小地外蒙,那杨威去了也白搭。

        其实杨威现在也被天下人称为一代名将,都传说他的军事才能少有人及,但杨威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代替曹等人的位置还真不一定比他们打得好,原因就是那不是自己带出来的军队,不熟悉他们地装备、精神面貌、战术素养、生活习惯等等,就比如同是一个牌子的小轿车,你开着自己地顺手,可开别人的就不一定能马上适应。

        所以军中有个忌讳,就是临阵换将,尤其是战术指挥官,这并不只是从人际关系考虑,而是从战术运用的角度出发。

        杨威呆在京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理顺后勤供应,他把熊希龄、梁启超等人天天拎到总参谋部,别的事情暂时放一放,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后勤方面。

        直到一切都走上正轨,杨威才准备开赴

        杨府的偏厅里面,杨威围着白围巾,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