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初战淞沪(21)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

        捷克造轻机枪——即著名的zb—26轻机枪,原产于捷克,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轻机枪。

        该枪口径7.92毫米,全枪长1165毫米,全枪重9千克,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为550发/分钟。

        该枪全枪重量较轻,枪管可快速更换,射击精度也相当好,性能优于日本军队装备的歪把子机枪。

        八二迫击炮——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式八二迫击炮。该炮由中国的金陵兵工厂生产,由法国的Brandt八一式迫击炮仿制而来。

        该迫击炮为曲射火炮,弹道弯曲。

        歪把子机枪——正式名称是“十一年式轻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故得名“歪把子”。它是当时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轻机枪。该枪口径6.5毫米,全枪长1100毫米,全枪重10千克,初速756米/秒,表尺射程1600米,理论射速为500发/分钟。

        该枪结构怪诞,供弹系统设计复杂,人机工程性相当差。

        胸墙——修筑工事的时候,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一般位于战壕、掩体的上沿。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炮弹常出现“哑弹”的情况。比如国民革命军第98师294旅旅部附员龚传文、上海保安总队第2团第2大队重机枪中队队长杨俊,都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情形。

        昭和十二年,即公元1937年。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自来得手枪”,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MilitaryPistol)。德国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该枪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

        当时日军有规定,前沿各部队在夜间不许点篝火,以免暴露自己的方位。因此日本兵在晚上尽量找民舍,关起门来烧火做饭。

        萧剑扬他爹的“夜视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的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但在暗光下不起作用;杆体细胞是暗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

        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而杆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

        “山里经”——指好猎手多年积累的在山林里打猎的经验。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由日本人南部在东京炮兵工厂设计出。到了1925年,日本陆军为了要大量配发手枪到部队,将简化设计后的南部式手枪定型为大正十四年式。

        本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装备的主要手枪。它使用的是日本独有8毫米子弹。南部手枪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与中国军队广泛使用的自来得手枪(即驳壳枪)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总的来说,南部式手枪不是很成功的手枪。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为“王八盒子”。

        当时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手榴弹袋是挂在前胸的。一般一左一右,每边各一颗。

        “花机关”——德国的柏克门冲锋枪。淞沪会战期间,中日两军都装备了这种枪。

        早在1932年的“1.28”淞沪抗战期间,日军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中就有它的身影。

        1937年的“8.13”淞沪会战中,日军在上海市区的巷战中也曾使用过它。

        那酸酸的东西是日本人的“梅干”(日语读作umeboshi)。

        梅子于公元八世纪日本的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日语中梅子写成“梅”,读作“ume”,这个发音就是从汉语“乌梅”的发音变化而来的。

        日本人喜欢把梅果腌制成梅干,酿制成梅酒。尤以大阪以南纪州一带的梅子最出名。

        利用植物的茎叶做伪装,把植物的汁液涂在身上,这是中国民间猎手的传统做法。

        猎手伪装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没有一定之规。

        内爆效应——当高速飞行的弹头射入人体时,体内气体在超压——负压作用下产生内爆效应,使含气组织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