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一五四、西征主帅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吴王李恪,是朝堂之上身份最特殊的一个人。

        可他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他的威望,也不在于他的才干,而在于他与皇上两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兄与弟,君与臣,友与敌,这复杂的种种关系,让两个人之间,让旁人之间,都有了无数道无形的枷锁,似乎有什么在压抑这一样。

        李恪在燕然府呆了数年,久经风霜,虽然明显经过了修饰,但脸上的丝丝皱纹,还是让旁人看出了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的划痕。

        “皇上,臣不长武略,无法为皇上分担忧愁。”

        李恪退避的态度让李治不禁有些不悦,他不明白,已经没有人在计较以前的事了,这李恪怎么还是这样,难道说,他这一辈子,就不能在抬起头来吗?

        李治已经感觉不到,他的思想里已经多了太多的霸道。

        李恪本来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所以当年即使有着九五之尊的诱惑,他还是犹豫不决。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今在皇上的面前,竟然头不起头来。

        李恪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他也知道李治不是那样的人,可他就是忘不掉,忘不掉曾经的伤痛,忘不掉他是一个乱臣贼子,尤其是当当今的皇上文韬武略均崭露头角的时候,他就越发的愧疚,因为他觉得,若是在当时,皇上部署稍差,或者是有些意外发生了,而他登上了龙椅的话,那如今的大唐,是万万不能如当今这样昌盛的。

        “说说吧,吴王,朕就是想听听你的见解,你在燕然府戍边数年,对我大唐的军队的实力,要比那些纸上谈兵的书生们强的多。”

        李治还是加了一句,他不能放弃李恪这样的人,不管是为了大唐,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李恪终于抬起头来,却没有看皇上,而是四周扫了一眼,周围的人都保持着同样的姿势,俯着身子面对着皇帝,倒是唐风,正偷眼看着他,见他转头,重重的点点头。

        李恪也不知道是因为唐风的点头鼓励,还是因为潜伏在自己心底的那颗壮志雄心还没有死寂,他只感觉到全身的血液都开始沸腾,几天前张思对他说的话,又在耳畔响起。

        “王爷,这次皇上召见,也许是您出山的唯一一次的机会了,您若是把握住,才能重整旗鼓,若是为国尽忠,大可以挥戈沙场,若是还想--那王爷也可以借着这次的机会,从新崛起,想来当今的皇上,更加不会将王爷放在心上。”

        张思只是单纯的在为李恪考虑,实际上张思任何时候,都只会为李恪考虑,无论是在范州,还是在为薛仁贵出谋划策的时候,张思都在为李恪拉拢人才,争取人气。

        李恪当然已经没有了复辟的心思,何况他本来就没有机会触摸到帝王的宝座,自然也不太了解其中有多么大的诱惑力,这些年他也心安理得的在燕然府和各个边境州府上游荡,为朝廷,为大唐检查着每一处边关的防御情况,用没日没夜的巡视,来掩盖心中的愧疚和不安。

        他知道皇上放了他,并不是为了争取道义或者是迫于民心,而是真真正正的无杀他之心,哪怕是他举起谋反大旗,去抢夺他的皇位,皇上还是没有起杀他之心。

        思前想后,李恪最终还是忍不住了,沉寂了数年,正当而立的他,开始激动起来。

        “皇上,微臣不敢说对我大唐的军队了解多少,但我对吐蕃的情况比较了解,江夏王出使吐蕃的时候,微臣正在安西都护府出任西州都督,当时吐蕃多有军队行动,在我大唐的边境上陈兵数十万,以防我大唐假借出使之名而行兵事。”

        李恪不说大唐的兵,却说起来了吐蕃的情况,这无疑让人刮目相看。这样一个了解对手的人,自然对大唐的兵士也熟悉的很。

        李治点点头,李恪说的这些,其实是明摆着的事情,吐蕃从来都不认为大唐是友好的邻居,两个国家在彼此的边境上屯兵,也属正常。

        吐蕃善骑兵,字永徽元年吐蕃大规模调动骑兵戍边之后,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军队的数量是有增无减,而据最近才得到的军报,吐蕃在边境的陈兵,在从云的八千人驻进甘州之后,有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增加了上万人,很显然,战事以开局,就不会是小打小闹,而是血流成河的旷世大战。

        “吐蕃与突厥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的相同就在于吐蕃也有着数量巨大的游牧族人,他们靠着草原生活,有着富足的畜牧业。而他们在农经上也与我大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