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06节武汉起义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自华的“坤甸。级超级战列舰正式服列强国家,而同期交付给美国的同级舰也具有象征意义。

    随后传来的南华与美国签署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再次如一枚重磅炸弹一般炸响在欧洲上空,炸响在东进呼声极为强烈的日本上空,让英法等列强无比震惊,难以冷静下来。

    南华西进印度洋这今生命海洋已经没有任何的阻力,取得了苏门答腊并且进而取得果阿三地,印度洋已经任由南华驰骋,北部也门在握,南华已经可以将势力探到地中海甚至大西洋。

    东进太平洋没有任何障碍,他们的传统盟友德国将为他们让开道路,加上他们与美国签署了军事协议,将来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西进。

    美国急切的想要进一步得到南华的市场与各种技术,急切地想要依靠南华得到整个中县市场,他们成功了,或者说。他们正在走向成功。

    咖年。列强在华争夸态势发生变化,由于英法日俄等国特别是日本侵华势力的迅速膨胀,使得美国和德国在争夺中国的格局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德皇威廉二世向满清提出中德美三国结盟的建议。

    满清立即响应,派皇族载涛以赴德观操为名,与德皇进行结盟密谈,威廉二世让满清派出使节去美国联系,指示驻美大使试探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态度,结果正中美国下怀。

    个性强硬的罗斯福完全赞同德皇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并对中美德三国结盟一事相当有兴趣。美国政府还做出了一些实际行动:美陆军部长塔夫特在访华时,重申“门户开放”与中国“独立”对美国的重要性;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他向中国退还多收的庚子赔款;美国派“大白舰队”巡游世界,向日本示威并且访问当时的弱国兰芳;罗斯福还密令驻菲律宾美军做好准备,应付日本突袭,后来美国出售棉兰老岛也是出于将南华拉入防御日本的用意。

    虽然后来由于慈禧与光绪逝世,日本在背后搞破坏,并且由于兰芳开始崛起。而使得三国同盟最终告吹,但是这个基调还在。

    现在转为南华居中联络,调和德国与美国的关系,这次南华与美国签署的协议。从事实县实现了当年的中美德三国同盟。

    英法等国急忙拉拢美国,开始外交战,并且向南华示好,争取组织德国加入这一“同盟。”

    旦德国实现了当东的三国同盟,那么协约国将会面对南华与美国这两个对手,这对英法等国是无法接受的,也是不可接受的。

    整个世界开始为着南华与美国的一纸协约而疯狂行动起来。

    日本更是陷入了恐慌,美国一直将日本看作严防死守的对象,甚至是敌国,当初在夏威夷等问题上双方接下来仇,而且仇恨越来越深,难以化解。

    南华在南,美国在东,将来中国独立后一旦日本不能影响这个国家,那么日本将三面受敌,等同于末日,向外扩张的路全部被封死,大和民族只能坐以待毙,完全失去称霸的机会。

    反观南华。倒是因为这份协约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向西扩张,它已经具备了称霸的潜力与机会,印度洋是南华通向南亚、中东、西亚、欧洲、非洲的重要交通、贸易、能源通道,对南华尤其是中国的意义非凡,但是脑残的葡萄牙人给了南华机会,果阿三地已经开始显露出了对南华的重要地位。

    苏门答腊是突入印度洋的桥头堡,果阿是重要支点,要是被他们在缅甸或者孟加拉湾、波斯湾等地取得更为重要的战略支点,那么南华的崛起将更加无法抵挡。

    “日本人想不明白,美国为什么会签署那样的协议,难道我们也不明白吗?。

    丘吉尔微笑着,努力将脸上职业性的冷峻线条柔和一些,“如果我是塔夫脱。我也会签署这样的协议,知道吗?美国的地理个置优越,没有战争的威胁。唯一的威胁在于日本,他们一直忌惮大英帝国与日本的结盟。与南华签署盟约,日本想要进攻美国本土就要两线作战,他们就可以将日本交给南华对付。可以预见,将来美国对大英帝国的策略将逐渐转向强硬。”

    “而南华同样具有不被战火波及的地理优势。但是南华崛起的条件不如美国。美国将来要面对的,始终是海洋国家啊!南华是海洋国家没错,但是他们陆地领土也不在少,看看他  们十余万的常备军防守本土就可想而知。而且美国支持南华入主中国。是想让南华帮助他们取得利益均沾,突破我们之前的封锁,得到中国市场。同时也是希望让中国成为南华的羁绊,同时需要发展陆军与海军的国家,是无法崛起的,这是真理。

    说到这里。丘吉尔得意的笑了起来,“美国人的心思我清楚,他们将南华推向沙俄与日本,不让它继续躲在南海。去让沙俄与日本两个对中国充满野心的国家消耗南华的实力,高明的策略。让南华来出面驱逐我们大英帝国与法国在南中国的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已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