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三百二十七章 人所共知的残暴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三百二十七章人所共知的残暴

    克林德·伊斯特伍德对于《硫磺岛家书》这部电影真的花了很多心思,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日本方面的视角,他先是让人根据日方的材料撰写了一份日文剧本,再把日文剧本转译成英语,而在这个时代,肯真正这么做的人,事实上是并没有多少的。

    而且……

    “美军士兵tú shā日军俘虏这一段是绝对必要的。”岛津忠清指着剧本上画了红线的几行,对克林德·伊斯特伍德说道:“美国士兵的残暴是世界人民所共知的,这一点在各种记录上已经有很多体现了。”

    “更远的美墨战争且不说,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军在菲律宾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tú shā。”岛津忠清抽出一本夹着书签的英文书,快速的翻开其中一页,指给了克林德·伊斯特伍德。

    “史密斯向美国315海军陆战队一个营的指挥官利特尔顿·沃勒少校发出指示,要他向萨马尔增援部队,内容是:

    “我不想要俘虏。我希望你杀人放火,你杀的越多烧的越多,我越高兴。我希望所有能拿武器对抗美国的人都被杀掉,“雅各布·h·史密斯将军说。

    由于在菲律宾服役的美国人普遍认为,土生土长的菲律宾男性生来会使用短刀,所以沃勒少校问道:“我想知道年龄的限制,先生。”

    “十岁”,史密斯说。

    “十岁或十岁以上的人是被认定能够携带武器的人吗?”

    “是的”,史密斯第二次确认了他的指示。”

    “这……这或许只是个例?”克林德·伊斯特伍德沉默了片刻,无力的反驳着,可是他自己都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远的不说,难道越南战争时期美军把越共游击队的头皮拔下来做枪套的事情还少吗?更不要说针对北越支持者无休无止的杀戮了。

    “接下来,再来看看另外的一份材料吧。当然,这个材料就近多了,而且正好是二战时期的事情,对克林德你增进对美军残暴的理解应该更有帮助。”

    “诺丁汉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奥尔德里奇说,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军人会故意杀害投降的日本士兵。奥尔德里奇发表了一份关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士兵的日记的研究报告,其中指出,他们存在tú shā战俘的现象。根据约翰·道尔的说法,“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成为囚犯的日本人被当场杀害,或者在去监狱的路上被杀。“据奥尔德里奇教授说,美国军队不收押囚犯是惯例。他的分析得到了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支持。他还说,1943年,“{美国}一份秘密情报报告指出,只有承诺吃冰激凌和三天的假期,才能...使美国军队不杀投降的日本人。””

    “弗格森说,这种做法在1944年末日本俘虏数与死亡人数的比例为1:100时流行着。同年,盟军高级指挥官努力压制其人员中“不收俘虏”的态度{因为这阻碍了情报收集},并鼓励日本士兵投降。弗格森补充说,盟军指挥官为提高日军囚犯与日军死亡人数的比例而采取的措施,导致这一比例在1945年中期达到1:7。尽管如此,在1945年4月至6月冲绳战役中,“不收俘虏”仍然是美军的“标准做法”。弗格森还指出,德国和日本士兵不投降不仅仅是对纪律处分的恐惧或对耻辱的恐惧。对大多数士兵来说,更重要的是认为俘虏无论如何都会被敌人杀死,所以最好还是继续战斗。”

    “美国日本学家乌尔里希·斯特劳斯认为,前线的盟军强烈憎恨日本军事人员,“不容易被说服”接收或保护俘虏。他们不完全错误地认为,投降的盟军人员“没有得到日本人的怜悯”。军人被告知,日本士兵倾向于假装投降,以便发动突然袭击。这种做法被1907年的海牙公约宣布为非法。斯特劳斯认为,高级军官反对收押囚犯,理由是这样做不必要地使美国军队面临风险。当囚犯被关押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时,陆军审讯官博登上尉指出,许多战俘在运输过程中被枪杀,因为“把他们带进去太麻烦了”。”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j·温加特纳将美国的日方战俘数量极低的原因归结为两个重要因素。日本人不愿投降,美国人普遍“相信日本人是‘动物’或‘非人类’,不值得给予战俘正常待遇。”后一个理由得到了弗格森的支持,他说,盟军常常把日本人看成是德国人眼中的俄国人,即“非人”。”

    看着克林德·伊斯特伍德愈发的无话可说,岛津忠清的语气也放缓了一些,可是,他依旧在继续说着这个话题。既然已经开了头,那么如果就连说完都不说完的话,那不就白费了这么多口舌吗?“当然,美军的残暴不只是对日军的,对德军他们也是一样的残忍。”

    “在承认犯有战争罪的美国二战退伍军人中,有一位是前hēi shǒu dǎng杀手弗兰克·希兰。在传记作家查尔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