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461章 制作粉条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现在的年轻人是掉福窝里了,这么多的被褥,现在最多让生三个孩子,到孩子结婚不用准备铺盖。”

    “可不是咋的,以前的地主家,也没听说有陪送这么多铺盖的。”

    悠悠发现,这个时期的人们,可真是有意思,条件好了和以前的地主家比,吃苦受罪和五八年比,生活富裕就是到了**。

    转眼进入“三九”严寒季节,室外温度骤降到零度以下,粉条厂开始下粉条。

    悠悠好奇心上来,趁着星期天,带着志高和智茹一块去瞧稀罕。

    还没进院子,就听到有节奏的“梆梆梆”的敲打声,进去一看,五亩的大院子里,二十多个人在忙活。

    院子里靠西墙搭了一溜大棚子,其余的地方全部搭成了木架,上面凉晒着一排排下好的粉条。

    靠着南墙,砌了几个大池子,是先前用来沉淀红薯淀粉的。

    制作粉条的大部分是男劳力,几个妇女都是自己人,就连红英的奶奶也在这里帮忙,老人家主要是烧火,她一个人管着两个灶。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两口挨着的的特大铁锅,里面盛着多半锅滚开的开水,灶下劈材烧的正旺。

    每个锅的旁边都站着一位师傅,左手拿着的漏勺里装着粉团,右手用木槌有节奏的敲打漏勺的边沿,发出“梆梆梆”的声音。

    旁边放着一盆糊状的粉团,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

    动作要轻快,不能让漏瓢里缺粉团,但也不能过早添入,不然漏瓢过重,端漏勺的师傅受不了。

    捶打粉丝成型是一种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下粉的师傅,半个小时就换一次班,几个人轮换着干,不然是吃不消的。

    粉条随着师傅的震动,缓缓地从漏空中落入滚开的锅内。

    一旁捞粉条的师傅,像炸油条拨锅一样,把漂上来的粉条用长筷子打捞到一边,顺着锅沿捞到锅台边放着的凉水盆内。

    盆里的粉条快满的时候,傍边的人用手拽断,换上别的盛水的盆子,再把这些粉条转入不远处,那两口盛满凉水的大缸里。

    由那两口缸边各有一个人,他们把盆子里的粉条整理得基本整齐后,按照一定的长度断开,穿在一个细棍子上。

    然后就放入冷水缸降温,中间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才小心翼翼地捧着细棍,慢慢地挂在一旁早已搭好的架子上,随着温度的降低,晾挂的粉条慢慢的冻在一起。

    有两位妇女,把已经冻起来的粉条依次摘下来,放在编织袋上,用棒槌轻轻的捶打,粘在一起的粉条被捶开,松散后再挂到木架上。

    看到这里,悠悠才明白,传统的手工漏粉,为什么必须在“入九”「进入三九天」以后制作,因为这个时候,才能上冻。

    上冻的作用,基本就是定型。出锅的粉条如果不冻住的话,湿粉条长时间悬挂,会因不能承受其重量而断落。

    智茹的姥爷指挥着人制作粉团,这才是制作粉条的关键技术。

    第一道工序是制芡糊,取少量精制的红薯淀粉,用温开水调成白色乳液状。

    然后一边将沸水冲入淀粉乳中,边掺水边搅拌,调成面糊,要求无粉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软粉团。

    一边用搅拌工具朝一个方向不停地快速搅拌,使淀粉乳变成透明、粘稠的粉芡,成熟度达**成即可。

    第二道工序是点浆水,就是在一只较大的粗瓷盆,撒上一大把明矾,倒入开水,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加入明矾后,入锅的粉条才不至于沉入锅底,便于打捞。

    把“糊子”从壶嘴成线状慢慢倒入容器内,同时伴以不停的搅动,使其均匀,也为了降温。

    第三道工序是蹿面子,待上面的浆水温度降至不烫手时,大批量的粉子就可以倒入了。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这时候需要五个男子汉同时挽起袖子,围着大盆用胳膊在里面不停地蠕动,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搅拌均匀。

    开始粉子是黏黏的,黏在每个人的手臂上,他们用力地搅动,围着盆半弯腰反时针转动,边转边搅,也许这样的节奏更好用力吧。

    直到粉子不再粘他们的胳膊和容器,呈很有筋骨的粘稠的糊状为止,这道工序才算完成!

    粉团揉好了,漏丝前还得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

    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

    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明粉浆太干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618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ZvenWvIpBa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618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I2CTf7nUNnGYk9Wo¥,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