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472章 请亲戚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这些名角也是剧团的招牌,他们的艺名成了剧团的别称。人们常说的就是:

    俺村写的黑二妮的戏。

    向阳村开戏了,是周大妮的戏。

    常庄庙会请的是小黑牛的戏。

    不过,剧团大多数是在固定的戏院里演出。原来的大队部院子,用土堆个戏台子,就成了简易的戏院,有专人操持。大队部原来的房子,让剧团的人员居住休息。

    春冬农闲季节,由戏院操持人出面请戏,请戏的钱也是他们支出,免费给戏班提供吃住。群众看戏需要交门票钱,一般每人收二毛钱,自带座位。

    逢年过节,有的村庄也会请戏班唱戏。一般都是由村里的老人操心,各家兑钱请戏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韩屯村今年请戏是为了谢黄河大王,感谢它去年保佑村里免于水灾。

    悠悠他们下午五点回到家时,戏台子已经搭好了。在村西的防台的南面,是用木桩和木板搭建的木头戏台。

    刚进村口,就看到高高的舞台,用绿色帆布搭起的帐篷,紫红的幕布,上面拉着一个红色的条幅,写着大大的几个字“张庙豫剧团”。

    听村里的老人讲,张庙豫剧团是这里的大戏班子,这个剧团常年游走四方,无名无派,却有本事将一派气氛热热闹闹地哄抬开来。

    剧团的人居住在学校的教室里,用课桌搭成临时的床铺,吃饭由村里的伙房提供。教室里的取暖墙提前烧了两天,屋内温度升到了二十多度,非常的暖和。

    戏台坐北朝南,用绿色的帆布隔出前后台,后台是演员化妆准备的地方,前台拉着金丝绒的幔布。

    戏台的北面是高高的房台,台下是护村林,能容纳几千人看戏。足以装得下三乡五里的乡亲,附近村子里的人来了都能看得上。

    台下正对戏台的地方,本村的人摆上长条板凳,提前把好位置占了。

    村里各家各户都住上了亲戚,一下子多了好些生面孔。媳妇的娘家人,出嫁的闺女,都提前请到家里,住下安稳的看戏。

    朝霞舅妈的娘家人来了,胜男舅妈也把自己的爹娘叫来了。大舅妈的娘家离的近,明天听戏的时候再过来。

    家里住了两家亲戚,舅姥娘和大舅妈家都开始做饭。反正年前准备的食物多,大部分都是熟食,做饭也简单。

    朝霞舅妈的娘家和二爷家的桂花一个村,去年,他们两家合伙办起了服装厂,这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第一个个人的服装厂,也是平城县的第一个服装厂。

    她们俩家和舅姥爷家有亲戚关系,桂花的公公又是村里的支书,服装厂就在自家院里。村里人都感谢她们给找了个挣钱的门路,也没引起大的反响。

    对于韩屯村来说,个人和集体的一样,都是提取管理费。可是对于组织人来说,差别就大了。

    各村的服装厂一直以来,都是一半的加工费归集体使用,这可是一笔高收入。

    一般的村里的服装厂都是三十个人,每人一个月的收入五六十元钱。三十多个人,每个月都给村里提供近贰千元的收入。

    他们村的服装厂,这一半的收入就归他们俩家了,他们对半分成,一家一半,每个月的收入都在捌佰元以上。

    这在农村可算是一笔高收入,桂花在婆家更受重视了。她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子,老大已经五周岁了。长的虎头虎脑,个子比同龄人都高。

    这正是桂花婆家所期待的,桂花的公婆看孩子非常的重意,桂花还是和在娘家那样,干什么都风风火火的。

    每次回娘家,二奶奶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在婆家稳重些,可是天生的脾气那是说改就改的。

    每次她丈夫跟着来,听到都会给她辩解:“俺爹娘就喜欢桂花这样的性格,爽朗大方,干啥都直来直去,不掖着瞒着。”

    村里一下子多出近一倍的人,热闹非常,让悠悠想起了《看大戏》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618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ZvenWvIpBa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618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I2CTf7nUNnGYk9Wo¥,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