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章丨兴亡远鉴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故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申子·少辅】

    未央宫,宣室殿。

    皇帝手中拿着王允由王凌代呈的奏疏,有一下没有一下的,轻轻敲打着掌心。

    “臣允稽首上书……今关东饥荒,百姓多卖妻鬻子,法不能禁;凉、并之间,羌胡为乱,积年难平,此乃社稷深忧。愿陛下专顾根本,节约民力,以弭平羌胡为首,以抚恤关东为是……臣允稽首再拜。”

    心中默念完这段奏疏,皇帝对坐在下首的王斌、杨琦叹道:“他还是不明白自己输在了哪里。”

    北军中候王斌是最了解皇帝心意的人,关东群雄纷起,早就被皇帝视为叛逆。如今未有兴兵讨伐倒还罢了,哪里有张开怀抱逐一封赏接纳,对拥兵攻伐的行为既往不咎的道理?

    倒是侍中杨琦眉头一皱,尚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他在皇帝身边也不早了,虽然礼遇如常,有大事也会找他来问计商量,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在皇帝眼中并没有达到推心置腹的地步,甚至还隐隐察觉出皇帝对他的提防。

    只见皇帝把奏疏往案上一丢,道:“他所仰赖的世出三公、经学传家的汝南袁氏,如今一个假借说客谋夺冀州,另一个擅居南阳,自立开府。这样的人,哪里有把朝廷放在眼里?如何能像王允所言,忠心辅弼汉室?”

    “陛下,当年董卓专权乱政,彼等为兴汉室、清君侧,不得不暂代军权,串联各方以抗朝廷。”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虽有地域之别,却有姻亲之好,此时不得不为袁本初兄弟说几句话。“如若不是董卓顾忌关东之军,朝廷恐怕就不只是封其为太师、相国那样简单了。”

    皇帝却不以为然,道:“如今王纲解纽,天下丧乱,各路州牧郡守拥兵自立,犹如古之诸侯,趁势而起!当年袁氏即便是心存社稷,兴起义兵,所谓情随事迁,如今董卓已死,朝中安定,他们再拥众割据,可就心怀叵测了。”

    通过王允的奏疏,以及杨琦适才的回话,皇帝可以从中得知朝廷内部仍有很大一批人对关东诸侯,譬如袁绍、袁术等人抱有乐观的态度,并将彼等起兵谋乱的行为视为勤王义兵。

    这几日朝中已隐隐有风声,不仅不怪罪他们割裂州县,互相攻伐,反而要对他们加官进爵,予以笼络。

    好像是只要朝廷这么做了,他们就会俯首帖耳,对朝廷毕恭毕敬似得。

    杨琦等人拘于眼界,不如洞悉这段历史的皇帝知道的更清楚,如今汉室威风丧尽,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一落千丈,诸侯迭起,天下大乱。袁绍等人无不想着逐鹿中原的霸业,谁还会在乎一个偏安关中的小朝廷?

    皇帝认为有必要统一内部、尤其是自己人的思想,让他们抛弃幻想,准备斗争。

    朝廷众人怎么想,他管不着,只要身边的亲信与他的意见保持一致就行了。

    于是当着一干亲信的面,皇帝郑重其事的说起了这件事。

    “如今世道更易,若要寻个譬喻,我以为正如平王东迁,诸侯虽仍奉周天子为主,但各自争霸,目无朝廷。”皇帝说道:“要诸侯称臣奉表,何其易也!如今我手握十万之兵,只需兵出河洛,杀一儆百,再赐以余者官爵,天下诸侯谁敢不服?”

    皇帝顿了顿,往在座众人看去,见他们俱是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皇帝接着说道:“可这么做后,天下虽是臣服,州郡之内,却仍是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与桓、灵二帝在时一般无二。既如此,于国又有何益?”

    “陛下。”杨琦起身言道:“抚慰关东,本是权宜之计。待天下暂且安定,陛下布施德政,缓而行之,可成集细流而成江海,积小步而至千里之效。”

    杨琦所提的法子在皇帝眼中,不过是做个泥瓦匠,只知道对四处漏风,一场豪雨就能冲垮的屋子涂涂抹抹、粉饰缝补。根本没想过这栋房子早已到了非得拆换腐朽的栋梁,重建地基墙体的地步了。

    皇帝知道这些人都是出自豪族,多半是栋梁上的蛀虫,想要他们除害,倒还不如让自己一脚将这破屋踹倒重修了好。

    王斌倒是领会圣意,开口道:“君上,关东诸侯,譬如袁绍、袁术等辈,皆割裂一方,自相攻伐,毫无治土安民之心。当年起兵反董,皆为个人名利,顿足逡巡而不敢前。如此看来,所谓匡扶社稷而起义兵,倒不如说是有意扰乱天下而拥众割据,这等人,断不能以忠臣视之。”

    底下的谒者仆射杨众似乎有些不服气,反驳道:“朝廷偏居关中,道路阻绝,信使不通。各地刺史、太守很难得知朝廷情况,譬如家里一时没有长君,余者皆惶惶不知所为。朝廷当下要做的就是恢复秩序,遣派使节赴关东,勒令地方不得擅动刀兵,有违者论处。关东诸侯,到底心向朝廷的多,心存异心的少,岂能一概视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