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君有六玺,皆玉螭虎纽,底下铭刻的是‘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和‘天子行玺’等铭文,皆以武都紫泥封之。不同的印玺有不同的作用,只能盖在相对应的制诏上,如果盖错,便视为无效。比如皇帝信玺就只能用在发兵调兵的诏书上,这六枚玉玺加上自秦朝流传至今的和氏传国玺,便是天子七玺。
当年洛阳宫中大乱,象征着皇帝正统意义的传国玺失落,但具备皇权效力的六玺却被董卓安然的带到了长安。由于王允等人约好要在夜间直宿时撰写制诏,是故早已说通了符节令借来皇帝印玺等一应事物暂放尚书台,没想到此时到给皇帝提供了便利。如今用来封拜官员的皇帝行玺就放在一侧的箱箧里,但士孙瑞显然还不想去动它,虽然皇帝对盖顺的重用让他心动,但他还有别的顾虑。
他稽首道:“臣明白陛下欲早成大事之心,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臣等早先依王司徒之议,拟写制诏,命吕布统领长安诸军,若是这厢又依陛下所言另拟,两诏冲突,怕是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制诏已经下给吕布了?”
杨瓒接话道:“是,半个时辰前便由太师府长史刘艾取去宫外。”
“明日一早,依旧按王司徒与尔等商议的那样,由盖顺在北宫门配合吕布预先布置伏兵,待亲眼见到董卓伏诛之后,即刻赶来宣室,与王斌驾车出南宫门。徐荣驻军正在南城,离南宫门最近,王斌与盖顺届时径直入营,宣布赦诏与调令。”皇帝顿了顿,继续说出了自己这些天想的破局之法;“胡轸、杨定的部队都在北城,按路途远近,兵数多寡,吕布不可能先去南城宣诏,只得先往北城去,再往南城来。”
说到这里,士孙瑞已经明白了大概,无非是打个时间差,先造成既定事实,把较容易掌握的徐荣手下三千人得到手。至于和吕布手中制诏内容迥异的情况,皇帝看上去自有打算,这就不是士孙瑞能劝阻的了的。
当士孙瑞一一写完制诏,加盖印玺,交给王斌贴身保存之后。他不由看向了面色平静的皇帝,能在短短时间在身边聚拢王斌、杨琦等一帮人,并且想出收权的计策,处处显现出皇帝心思缜密和过人的才智,这样的皇帝,对天下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不知不觉中,士孙瑞心里跟杨琦产生了同样的忧虑。
天色已晚,皇帝在士孙瑞等人的连声催促下打着呵欠返回宣室安歇,待一干人等走了之后,士孙瑞与杨瓒相对无言,寂寂对坐。杨瓒心里有鬼,不敢主动开口,倒是士孙瑞长叹了一口气,半是感慨半是无奈:“真是多事之秋!”
士孙瑞皮笑肉不笑的说道:“今天这事,尚书怕是早就知道了吧?也不知道这滩浑水蹚得值不值。”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杨瓒抬眼瞥了士孙瑞一眼,他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上了皇帝的贼船,就不能半途而废,皇帝是个有手腕和大抱负的人,杨瓒相信他不会愚笨到在汉室倾颓的时候只知道争权夺利,这也是他下定决心投效的重要原因。而且他认为,士孙瑞应该也是这般想的。
果然如杨瓒所料,士孙瑞收敛了笑容,严肃的说道:“陛下龙章凤姿,有中兴之才,我等辅佐明君,自当无愧于心。”
这是在为自己背弃王允他们的同盟关系而找借口了,端的是冠冕堂皇,臣子辅佐臣子,说上去不伦不类,而臣子辅佐明君,却是天经地义。杨瓒佩服于士孙瑞转变之速,与士孙瑞一唱一和的应对道:“是矣,陛下虽是冲龄继位,但一无太后听政,二无外戚将军,三无遗诏辅臣。董卓独擅大权都要攀附为董太后亲族,王司徒若是要总揽朝政,没有这些名义,怕是很难立足。”
“诛董功在社稷,王司徒名望权能俱在,要总揽朝政想必无人不服。”士孙瑞继而说道,像是感慨:“只是谁又能想得到陛下久居禁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王司徒以后在朝堂,怕是要受委屈了。”
杨瓒闻言一笑,不再多话。
此时太师府旁的军营中,吕布正与刘艾交接制诏。刘艾生性谨慎,得了制诏出宫后故意等了一段时间再去寻吕布,没料到吕布心急,见刘艾晚到,忍不住责备道:“刘长史何来之迟也!再过两个时辰便要天明,到时人马调动,你我交接会更为麻烦。”
刘艾心知此时正是要依赖吕布,开罪不得,只好忍住心头不适,强笑道:“是我贻误了,还请君侯恕罪。这是尚书台发出的制诏,君侯明日可借此号令三军,诛杀奸臣。今后封侯开府,全在这一遭了,艾在此先恭贺君侯功成!”
吕布连忙夺过制诏,略略扫完后,顿时喜形于色;一来是多日谋划隐忍,终于可以杀死董卓出口恶气,二来是憧憬日后手掌重兵,威风赫赫。刘艾堂堂皇亲,又是士族文人,此时给足了吕布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