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七十一章 太子承乾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看到李承乾笑容有些僵硬,陆哲就知道,看到自家父亲如此高评价,这位太子有点不爽自己。

    又一个叛逆期的问题少年啊。陆哲暗自心惊,心中暗暗思索着对策。

    陆哲之所以这么想,原因就是大唐太子李承乾,很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外在表现为自大狂躁,好嫉妒,内在原因可能是自卑和长期压抑所制。

    而且从太子眼中一闪而过的阴狠中,陆哲就知道,这位太子心中肯定不爽自己了。

    关于李承乾这个人物,历史上的表现可谓是两级分化,在贞观十年以前,仁孝,贤明,勇武,尊师,几乎一切关于贤明太子的词汇几乎都汇集到他身上。而贞观十年之后,狼子野心,宠爱男宠,骄奢淫逸,荒诞不经,狼子野心等等,简直就是要不得了。据说他还在宫里做匈奴人打扮,在视胡族为大敌的中原王朝内,堂堂太子竟然做出这等事,最后还密谋zào fǎn,简直就是不为人子。

    这就不免让人好奇,贞观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位贤明勇武仁孝的太子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贞观十年,也就是明年,确实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不仅让太子李承乾判若两人,彻底废了,同时也让李世民纳谏精神的衰退,同时也越发骄奢,频繁出宫游猎,而且不再爱民如子,频繁的大量使用人力,东征高丽,西讨龟兹,引起了诸位大臣以及天下不少人的不满。

    同时让李家父子变得反常,让贞观之治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便正是一代贤后,长孙皇后死于贞观十年。

    失去了长孙皇后的时时的提醒和劝谏,太宗心中的野火般的yù wàng不再有人能够化解,李承乾也失去了几乎唯一能感受到温暖的地方,所以才会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李承乾的悲剧,有时代的原因,有自己性格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乃是李家的原罪,报应到他身上罢了{鹤一家之言,望各位大佬轻喷}。

    外部的原因,乃是贞观时期特殊的情况所导致。国朝初立,李家由太原一个世家成为天下之主,李世民也由秦王成为贞观大帝,面对着庞大的帝国,贞观的君臣们都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新身份的转变。

    贞观一朝当中,国朝的核心位置都是天策府一帮众人,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唐朝,他们始终带着一种焦虑感,创业团队的习气都还没有完全摆脱,贞观君臣都如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打造出一个千古盛世。

    这一点,直接就反应在君臣之间的界限不像后世那么分明。都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而且现在又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再加上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政策,所以唐初众位大臣,并不像后世那样,面对着皇帝战战兢兢,而是类似一种创业团队合伙人心态。

    而这种心态,也直接反应到李承乾身上,李承乾在成长时期,经常被他的老师或者某些重臣,给训得溜溜的,面对着动不动就是老夫当年与汝父一起如何如何,你小子没有出世之类的话,立志要学自家父亲一样,做个好皇帝的李承乾,自然也不好说什么。

    他也不敢说什么,这些把他训得溜溜的重臣,论起来他得喊叔伯,可能头天才在御书房,跟他父亲吵得面红耳赤,拍桌子打板凳,把他父亲说得哑口无言。老子他都敢吵,何况儿子乎?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众人对他的教育。贞观一朝中,几乎将前后一百年的气运都占尽了,一干名臣,个个都是千古名臣,能力极强,再加上李世民也是千古英主,为了让自己一干君臣打下来的江山不会被后代浪费掉。所以大唐上下,对于李承乾的要求,也几乎是按照李世民路子来的,对其要求极高,稍有错处,就会毫不留情的各种教育,李承乾这个太子,比起他的兄弟,算是过得比较惨了。

    有一件小事就可以说明李承乾这个太子过得多么憋屈,太极宫地势低矮,有些潮湿,里面很多人都有风湿,李承乾的屋子坏了,李承乾要翻修一下,本来哪怕是一般平民家庭,翻修房子也不算什么,结果就是因为这个事,李承乾就被自己的老师训惨了,教育他太子不能骄奢淫逸,想想天下还住不起屋子的群众,想想你父母如何节俭云云,然后逼得他认错,写了检讨才放过他,不仅被骂一顿写检讨,他还得住在潮湿漏雨的屋子里。

    问题就是,李承乾本人,怎么跟他的英主爸爸比,并没有继承李世民的那颗大心脏,最多能当一个守成之主,但是大唐上下对于他的期望过高,让他压力不小,再加上重臣恨铁不成钢,毫不留情的教育方式,七八岁还好,等到现在,十七八岁,正值叛逆期的时候,还被人这么说,还是一国太子,哪能不出问题。

    这是外部的问题,而所谓李家的原罪,则是来自于他的血脉。

    在中国古代,世家彼此联姻,早就不是新鲜事,属于一种两个家族间常见的操作,而且经过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