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章 借钱炒姜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隋安的父亲隋建国在上个世纪,是难得的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进了县五金厂,虽然下岗了,但之前养成订阅报纸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有全国性的《人民晚报》、省级的《金宁日报》、县级的《建业新闻》,还有什么《经济报道》、《南都周末》、《三农半月刊》,订了约有十几种报纸杂志。

    光为订这些报纸杂志,一年就花不少钱,让老妈刘忆芳一直念叨个不停,但自家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不花心,一年到头就落个读书看报的爱好,而且还时不时地能从报纸上找到一些适销对路的商品,赚到了钱,老妈也任由老爸折腾报纸去了。

    隋安从初中起,算是泡在报纸杂志中长大的,虽然网络来势凶猛,但捧着满是油墨味的书报阅读,还是更有感觉。

    翻看了今天送来的几份报纸,隋安在金宁日报的一个角落里,简单地瞥了一眼农产品价格走势,准备放下时,突然拿了起来,认真看了起来。

    在白菜、大米、麦子等十几个农产品的价格中,他盯上了不起眼的姜。

    报纸上的生姜价格是0.81元/斤,价格不高,但在他的印象中,三个月前,生姜价格不过0.35元/斤,翻了一倍多。

    爸妈在菜市场摆卖小百货,其中就有从农村里收来的山货,逢年过节时,经常会进几袋生姜蒜子,赚点小差价。

    这几个月来,老爸隋建国也抱怨过几次,说生姜价格一天一个样,涨个不停,只是单价不高,涨得虽多但没多少人在意。

    隋安立即从床底下,翻出近两个月的金宁日报,专找每周一的农产品价格栏,这一对比,就发现生姜的价格走势一直在涨,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则是维持平稳、涨跌互现。

    他再找了一下其他报纸,发现生姜的主产地鲁省上半年雨水不断,他就琢磨开来,多雨天气对生姜的生长不利,难道是下半年的生姜有可能歉收,导致上半年生姜价格在不断上涨?

    不过,他从价格走势来看,倒有些像是股市当中大量资金涌入某一股票抬高了股价一样。

    虽然他没炒过股,但会看多了财经报道,对股票的价格波动也有一定的了解。

    炒生姜?难道是有资金在抬高生姜的价格?如果真是这样,或许这是一个机会。

    建业县虽然处于经济发达的苏省,但苏省南北却是天壤之别,苏北有金宁这个省会城市吸金,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苏南却是多山之地,发展颇不便利。

    建业县之前还是苏南的贫困县之一,虽然进入了新世纪后,在苏省其他地市的帮扶下,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以农业为主的县城,想要一夜进入繁华,还是不可能的。

    县里制订了一镇一特色的农业扶持政策,在龙口镇因有适合种植生姜的温暖湿润气候和沙质圭壤,因此龙口镇就有仿照鲁省打造的生姜种植基地。

    生姜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进行,所以现在市场上的生姜一般是去年的存货,如果今年新的产量接续不上,那生姜的价格确实会往上涨的。

    或许可以操作一下,隋安想了一下,拔通了电话,将文伟和黄杰叫了过来。

    “安子,你知不知道,哥就要剃别人光头了,你一个电话打来,害得我输了一场,这账怎么算?!”,文伟一进来就嚷嚷着。

    黄杰则在外面翻箱倒柜找吃的,幸亏还有点剩饭剩菜,他也不客气,直接拿了碗筷开吃。

    “哎,我草,你到不客气地吃上了!”,文伟生气地一踹黄杰,赶紧拿了一副碗筷,硬生生地从黄杰碗中拔拉出小半碗饭,就着咸菜也吃起来。

    “你们还没吃饭啊?”,隋安看着这两小子,把家里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跟土匪进村一样。

    “正想叫外卖,你小子电话就来了,这不就急着赶过来了吗?”,文伟一抹嘴,问道:“说吧,有什么发财的路子?”

    黄杰不作声,反正动脑子是隋安的事,他就出力气就行。

    隋安在茶几上摆开三张报纸,指着生姜的价格说道:“你们看,这生姜的价格一直在涨,我觉得可以炒一下!”

    “炒姜?”,文伟和黄杰面面相觑,这实在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跟炒股一样?”,文伟摸着下巴,他家里做的是建材生意,赚了不少钱,有闲钱的时候,也会投进股市里跟涨杀跌,这两年的行情不太好,他爸在股市里亏了不少钱。

    “对,咱们龙口镇可能还有一些老姜存货,如果买进来,趁行情好的话,能赚一把!”

    “能赚多少?”

    “如果保持这两个月的走势,一个月后翻一倍应该没问题!”

    “你确定?”<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