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09章 义学新貌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老徐得到了不少nèi mù消息,兴高采烈的回政事堂向宰辅们汇报消息去了。

    码头上那几十船东西,装的都是稻种,据说这种稻种,每亩地能多收两成的粮食。

    在江南一些气候比较温暖的地方,每年甚至还能多种一季。

    所以陛下才会那么重视。

    据说这种稻种将会在这一两年内开始逐渐向全天下推广,希望宰辅们到时能够配合一下。

    把一船稻种说成几十船稻种,老徐的脸一点都没红。

    但气氛还是有点尴尬,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私自带兵出海,整出那么大的动静,只为去海外寻找更好的稻种,为天下百姓求一口饱饭。

    这样的行为,还怎么让人去喷。

    不过那小子自从回京之后似乎识趣了不少,收到弹章的时候也不再fǎn gōng了。

    太府寺正在大兴土木,本来以为又会是一个弹劾他的由头。

    哪知道这太府寺的轮廓搭起来之后,似乎比原来的小院也好不到哪里去。

    房子倒是很大,但这造的也太丑了一些,就跟常平仓里的那些仓房差不多。

    甚至更丑一些,四四方方的,除了屋顶那几个人字架,几乎没用什么木头。

    都是城外那个砖窑里出产的红砖造的,那种砖头,做工非常的不讲究,粗糙的很。

    基本上没有大户人家砌墙造房子会愿意用那种砖头。

    除了产量确实大的惊人,价格也是极为的低廉。

    倒是很受京城百姓的欢迎,开始有不少京城百姓开始用这种红砖修建房子。

    城里甚至还渐渐出现了一种专门替人砌房子为生的手艺人。

    两间红砖砌成的平房,几天功夫就能搭起来,地上还会抹上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

    很多东西,都在他们身边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百姓们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即便宜,又能极大程度改善他们生活的东西。

    太府寺又新来了不少年轻官员,都是这两年新取的新科进士。

    同以前一样,最近都在护理学院接受培训。

    开了三个班,足足一百多人,所以俞青山,周逸他们那些老资历,成了临时的代课老师。

    培训的内容,也更细化了,甚至还有外语课。

    这些新来的年轻官员将在护理学院接受四个月的专业培训。

    随后会被分配去jiāng zhè mǐn等地,未来三年内,朝廷将在大宋沿海各地增设十个市舶司。

    从最北面的胶州到最南端的琼州,皆有设立。

    新增那么多的通商口岸,如果国内的手工业跟不上来,到时很可能会出现无货可卖的窘境。

    因此,市舶司衙门除了搭建贸易平台之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商管理局。

    这个变异型的工商管理衙门,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联络各地商贾,指导并鼓励他们创办属于自己的工坊。

    让商贾们由纯碎的倒爷,向自产自销型的中小型企业转变。

    有了具体的模式框架之后,只要坐在京城中,做些简单的指导工作就行了。

    护理学院作为太府寺临时的培训基地,也渐渐有了一个固定模式。

    培训班负责制造人才,而那些人才则负责创造财富。

    运作平稳且健康,因此王浩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搞搞副业。

    这些日子,经常会去义学,与那些孩子们混在一起。

    其实也不应该算孩子了,都已经是半大小子了。

    之前说好了义学的孩子,学习到十二三岁就要毕业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学校里几乎处于一种只进不出的状况。

    如今的义学,不但占据了整个五里坡,连山下都圈了不少地。

    学校的学生数量,更是达到了三千多人。

    没办法,福利太好,又男女不忌,更不分学区,只要年龄满六岁,就可以过来入学。

    因此,整个京城及周边一二十里的百姓人家,如今都愿意把自己家的娃送来五里坡上学。

    与其在家里玩泥巴,不如就到那里去,不但能帮你把人照顾好,还管饭。

    最早的那批孩子,年龄大的,都已经有十六七岁了,都还有留在学校里的。

    这些年龄比较大的,都直接留校成了代课老师。

    也不强制毕业,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学的差不多了,如果不想走,就会得到一份工作,开始半工半读的学校生活。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