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86章 迁居岛民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身处乱世却无战事,这奇异的景象,当然不是因为吴越国这块土地真的被人给遗忘了。

    也绝对不是因为吴越这块土地太过贫瘠,别人看不上。

    事实上,坐拥苏杭之地的吴越,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富庶之地,乃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在一个史无前例的乱世中能够独善其身,让国境内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这显然与吴越国所制定的国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当前蜀、南吴、南汉、闽等地统治者先后建国称帝,吴越却始终尊奉中原为正朔,只称王不称帝。

    钱王数代国主,也始终一丝不苟的贯彻着这条国策,对天下大势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不管周围新崛起哪个势力,我第一时间就称臣上表,自称小弟,然后给点贡品意思一下。

    所以,当周围那些国家在为了那皇权打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的时候,吴越国的国主却在国内广修堤坝,不但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还大力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让整个江南地区这鱼米之乡的美名更加的名符其实。让整片华夏大陆的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地区转移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种行为很没有那什么所谓的骨气,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装怂的态度,让吴越百姓即便是在五代这样一个乱世中,仍能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

    虽然整个吴越国几乎说是毫无天险可守,却是整个五代最后一个灭亡的地方zhèng quán,而且是和平灭亡,没有死伤一个无辜百姓。

    也因为如此,钱氏在整个吴越地区,特别是钱塘一带,有着极好的口碑。

    直到千年之后的后世,当地百姓仍在念着钱王的好,元宵祭钱王更是被发展成了一项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

    没有战乱,百姓生活相对安定,盗匪自然就少,即使是翁山岛上这种百姓生活水平排名倒数的地区,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却也完全没有到走投无路,落草为寇的地步。

    这才有了张顺他们陷入无匪可剿的窘境,大司农只领着几百个兵丁就招募到了大量的优质劳动力,他张顺带着几十条船数千将士,却只弄来区区数百的海上盗匪。

    这些所谓的海上巨寇,是他花了不小的心思从六横岛上连蒙带骗给忽悠来的,并没有动刀兵。

    而且这些盗匪看上去似乎也不怎么像盗匪,更像是一个有点势力的宗族,被邀请去岛上会盟的时候,很多盗寇都还在地里忙农事呢。

    招安的过程也是相当的顺利,就是见了面,上了一杯清茶,封了个指挥使的职衔,摇身一变岛民就变成了大宋官军。

    也不需要劳动改造了,顺便还委派了一份差事给他们的大头领。

    让他去附近的各个小岛上去说服散居各地的渔民来翁山岛上居住。

    另一边,又给京城的赵老大发去了一份快递,请求他下旨重开翁山县,还美名其曰海晏河清,彻底安定东南边缰。

    并希望赵老大派一个县衙的领导班子过来,简陋一点不要紧,只要有个基本的框架就行。

    这一点很重要,可别再像上次那样委任一个经略使头衔了事,自可不想再背上一个权势日重,独大一方的虚名了。

    因此也说的非常诚恳,县衙初开,一定要派一个有能力官员过来打理,才能事倍功半。

    即使把整片翁山群岛的岛民们迁居到翁山本岛居住,拢共也不会超过一万人。

    又要造港口,又要开县衙的,还没有招募到免费的劳动力。于是这人手一下子就不够用了。

    没办法,最后那八千多水师将士仍然被当成了建筑工人来使用。

    那几十条战船,也被临时当成了货船,来往于明州与翁山之间,运送补给和红砖。

    尽管建一个轮窑厂,在现在来说,也是分分钟的事,但是王浩并没有打算在岛上造轮窑厂。

    泥土对一个海岛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要是在岛上造轮窑厂,那绝对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用来安置岛民的房子,也不是用的木料。

    在台风多发地区,木头房子,并不实用,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从明州的轮窑厂里运来红砖,修建安置房,和建造县衙。

    简陋一点不要紧,即便是再简陋的砖房,也比之前的草屋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至于建造码头的材料,只能就地取材了,好在岛上并不缺石头,只是这挖山取石的方法原始了一些。

    要是在北地的冬天,挖山取石的还可以打洞填木,用冷张热缩的原理,让坚硬的岩石开裂。

    但是在这里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