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五十一章:老天和李世民开了个玩笑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皇宫,御书房。

李世民和房玄龄,长孙无忌,戴胄,段纶四人,正商议着政事。

同时,太子李承乾和蜀王李恪在旁旁听。

户部尚书戴胄道:“今年八月,河南道淮南道等多地大水,加上早前剑南道十数州大旱,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赋收和国库收入惨淡,且为了赈灾济民,户部从国库中调拨了大量钱粮,现今国库已然入不敷出,不容乐观。”

工部尚书段纶也是道:“开国以来,黄河中下游多地连年大水,长江以南也时有发生,这些地方早年间修筑的防洪工事大多已经败坏,急需大量人财物力来修缮重铸,否则来年要是再来大水,涝灾会更加严重。”

两位大臣诉说的情况让李世民倍感头疼。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自从玄武门之事后,这蝗灾,旱灾,水灾,地震等天灾是接踵而来,时有发生。

数种天灾中以水灾最为盛行,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天灾频发,粮产受到严重影响,致使赋收不足。

更严重的是,百姓无粮果腹,若不解决,势必发生动乱,难保不会让政权动荡。

如此,便只能由国库中调拨钱粮去安抚灾民。

赋收惨淡,还要赈灾济民,修筑各种工事,国库入不敷出,自然空虚。

这些年在治理下虽有了些许好转,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声音中带着疲惫。

四人沉默,久久无言。

李世民已经不是第一次找他们商议这些事了,可他们都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非是他们无能,而是自古以来都不乏钱粮空缺之事,历来也没什么人能完全解决这个难题。

四人的反应,李世民没有丝毫意外,只不过还是叹了口气,心底又多了一丝苦涩。

半响后,长孙无忌咬咬牙,道:“臣愿为君分忧,拿出五百万两充盈国库,赈灾济民。”

李世民眉头一挑,有些意外。

他知道长孙家产业不少,收入不菲,可长孙无忌一向精明,鲜少会做这种自掏腰包的事,没想到此次竟然这般积极。

五百万两已经不算是一个小数目了。

他满意道:“辅机有心了,这份情朕铭记在心,这大唐要是再多几个像辅机这样的贤臣分忧解难,何愁不兴。”

长孙无忌道:“陛下言重了,为君分忧乃臣分内之事。”

贡献出五百万两的确有些肉疼,但能博得李世民的一些好感也值了。

他虽位极人臣贵为皇亲,却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毕竟君心难测,指不定做错了什么,李世民便拿他开刀了。

所以此时能多累积些情面,将来说不定还有些用处。

李世民点点头,而后看向一旁的李承乾和李恪。

“太子和蜀王可想到什么良策?”

李承乾原本没想到什么好办法,不过看到舅父的举动,忽然灵机一动。

“父皇,儿臣有一计。”

李世民有些意外:“哦?说来听听。”

李承乾道:“长安城贵族世家不在少数,何不让他们出些财力?”

李世民沉吟。

不得不说,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那些勋贵暗里不知道揽了多少钱财,安享太平那么多年,也该让他们出些力了。

房玄龄等人沉思,长孙无忌向李承乾投去一个赞许的目光。

李恪皱了皱眉,道:“此计恐怕会让那些勋贵心生不满,牵连甚广。”

李世民想了想后点点头:“蜀王考虑周到,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暂且不论。”

好不容易想了个计策,被李恪一句牵连甚广便给压下,李承乾自然心生不爽。

他看向李恪,意味深长道:“不知三弟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一些拙见还是有的。”

李恪淡淡的回了一句,随后看向李世民:“儿臣已经大致了解过国库空虚的根源。”

“灾害频繁,致使国库储粮不足,继而需要从当地或者附近的地主和粮商手中购买,而这些地主和粮商都说自己粮储不足,所以将粮食的价格抬升了不少,赈灾款消耗巨大。”

“然而儿臣前段时间特地去走访了很多灾区,暗地里发现不少地方上的地主储粮都很充足,并没有储粮不足一说。”

“他们的粮食都是平价时大量存储或是买入,目的就是为了等灾害发生时再高价卖出,从而谋取这差价的利润。”

“这些人很聪明,他们抬的价格不算太离谱,还通过各种渠道给了地方官员一些好处,收了好处,再加上这些人做的也不是太过,地方上的官员自然能容忍这些人的行为。”

“长此以往,国库自然是越来越空虚了。”

听完这席话,房玄龄等人目露讶然,没想到李恪竟会亲力亲为去查访。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