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15章 水可载舟,亦可煮粥【1/3求..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

严珅一行人,淌着水,探访了不少人家。

那些人的境况,想必刚才那位老者,也差不了多少。

不过是——苟延残喘,等死罢了。

洪水滔天,灾民何辜!

经过这一天下来,严珅的心情,越发沉重。

然而,让他更加沉重的是这可怜的背后,还交杂着顽固的封建保守思想。

一则是对乡土的执着,而是对教会的迷信。

严珅原以为,这治水之事,阻碍并不太大,只要他做好了粮食这一大关。

剩下的,不过是有枝添叶,顺道为之。

然而,深入基层,才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太过浅薄。

在他看来,家园被洪水淹没,迁一处更宜居住的地方生活,并无不妥。

在他看来,自家的存粮已尽,想尽办法留下手里的粮食,也并无不对。

但是,他发现自己的确低估了古代人对乡土家族的执念,也低估了封建神学对百姓的影响和操控。

这一天下来,严珅找过许多百姓来谈话,当他建议另择一新居时,百姓的反应便会尤其激烈。

当严珅岔开这一话题,向百姓们询问,若是官府的救济粮到了,他们会有何总打算时。

居然有近七成的人表示,要将粮食供奉给圣母娘娘?!!!

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以严珅现代人的观点,自然无法理解和认同。

但意外的是,他身边的木兰,甚至是张浩知,都隐有赞同的神情。

难怪张浩知先前故意提及“散兵游勇”,用以防护荆州府城。

现在向来,他也是怕局面无法招架,故而“侧面提点”严大人罢了。

这封建愚昧固执,可见如斯,连堂堂的荆州父母官,也有忌惮。

然而,对于这一点,张浩知倒是毫不避讳,向严珅解释起来。

这荆楚大地,本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三星堆遗迹,青铜钟鼎,楚辞楚乐,都孕育这这方水土的秉性。

物质领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便有“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的坚韧,这是对民族性格的锤炼。

这也造就了楚地百姓,对故土乡族,谜一样的执念。

同样的,在精神领域。

楚人崇火,拜日,尚赤,尊凤,这便是原始的巫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巫,不仅充当了“师”和“医”的角色,还是楚人与天地相交接的桥梁。

在“巫”周围酝酿了一种与神鬼相近的神秘文人风气——“巫风”。

在巫风在文化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便是楚辞离骚。

楚人“崇巫”的风尚,由来已久。

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崇拜和愚昧迷信。

更是荆楚大地,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楚的百姓,相较于其他地方,对迷信神鬼之说,深信不疑。

故而长江水患发生过后,有些妖魔鬼怪故意打着河神发怒,罪责在民的旗号,也能收割不少“信徒”的忠心。

如此这般,也让百姓,亦或是灾民,对这天罚之事,敬畏万分。

按照严珅的打算,官府治灾,除了发粮食,还应拉拢和利用乡绅耆老,借用他们在乡村的余威,来尽快促成救灾之事。

如今看来,反倒是严珅想简单了。

不好好“见识”这股妖风迷信势力,接下来的事情,怕是难办得很。

望着这车马外的一片王阳,严珅不得不头疼起来。

“大人,您还有何吩咐?”

张浩知见严珅一路上,眉头紧锁,似有难言,便腆着脸上去询问。

严珅转过脸来,见这家伙一副恭谨讨好的模样,便气不打一处来。

说实话,张浩知这家伙,是读过几本书,有真材实料的。

可是,这“材”得分用在什么地方。

这一路探访下来,严珅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位“大才”横征暴敛,欺上瞒下的行径,可是不少!

这书啊,得分什么人读。

严珅忽然想起前世在电视剧《大染坊》中,学到的一段话——

“所谓三种人不能读书。

第一种是钻到书里出不来的人。看了《西厢记》,相思崔莺莺,钻到书里出不来了,这种人不能读书。

二是读了书干坏事的人,这有文化的人干坏事,比没文化的人更毒,如严嵩、和珅之流。

第三种就是天分过高的人。这人天分过高了,读书不仅不能帮他,反而能误了他的事儿。”

而这张浩知,恰恰就是这第二种人。

这种人,读书多了,知识多了,更能祸害百姓,危害社会。

“大人?大人?您是否还有别的吩咐?”张浩知见严珅就不言语,便接着谄媚凑上去。

严珅见他一脸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