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章 我成了仁宗(新书求收藏、..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大宋,天禧四年(即1020年初)

汴梁皇城。

太子寝宫。

卯时,太子的寝宫内,大太监陈林还和往常一样,命令着宫娥彩女,大大小小的太监端着洗漱的一应之物来到太子的床前。

“太子,该上朝听政了。”

陈林把手里的佛尘掖在腰间,撩起青纱帐,轻声的喊道,他原本是陛下身边的内侍,由于皇子总是夭折,从赵祯刚出生起就派他过来照顾起居了。

声音很轻,但床上的太子却是一脸大汗,双眼禁闭,两道利箭眉拧到一块,好像犯病一般。

“快,快去传御医。”

陈林此时内心惶恐不安,只因太子常年多病,轻则几天,重则数月,如今十一岁了,还是跟以往一样,根本就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难道又生病了,吓的他连忙对着身边的人吩咐道。

”太子?上朝?御医…”

”什么节奏。”

迷迷糊糊醒来后,赵祯惊魂未定,赫然发现自己身处在了陌生的世界,他的脑子有些发懵,紧接着一股记忆涌入他的脑海之中。

他顿时明白了自己所在的世界,他已经不是曾经的他,他现在的身份是年仅十一岁的太子,也是两年后登基的仁宗。

“等等。”

”陈公公无需紧张,我只是做了个噩梦罢了。”

赵祯很快就适应了现在的身份,连忙开口制止道。

记忆中自己在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庆国公,五岁封为寿春郡王,八岁就被封为太子,十一岁时,在宴殊、王曾等人大力举荐下,获准上朝听政了。

老天爷即然给自己当仁宗的机会,那么这一切终归会改变,自己更加不会辱没了仁宗的盛名,自己也绝不甘心只做个守成之主的皇帝。

暂且先不说守成之主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盛世,除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仁宗一朝就占了六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科学领域更有沈括、苏颂、毕昇、王惟一(针灸专家)、钱乙(小儿科专家)等。

虽然在军事方面薄弱,但也还是出现了狄青、杨延昭、曹玮等不少有名将领。

历史上的几十个王朝中,完成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有11个,存活过百年的只有6个。

这其中有三个朝代,先不提北宋,西汉、唐、清在统治稳定之后又有多么繁荣,但至少都有一个在位超40年的皇帝:汉武帝,唐玄宗…

其共同特点是:存在感非常强,一提到某王朝,大家会自然而然想到他们;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强悍之巅,称之为名震寰宇也不为过。

北宋同样拥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皇帝,这个人叫赵祯,庙号“宋仁宗”让人“意外”的是,宋仁宗迥异于其他朝代那几位皇帝。

他既没有历史上的“存在感”,也没有世人口中的“丰功伟绩”。

似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

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民间闲谈,说到他,都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比较注重休养生息,一个老好人,很有人情味…

事实上,皇帝堆儿里,庙号仁宗的都跟伟大扯不上关系,国人崇拜雄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裂土的强人,是国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

提起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仿佛那是自己的“带头大哥”,为自己谋得了千般富贵、万世太平。

于是,我们记得几乎所有的“太祖”“太宗”,连发动玄武门之变,同室操戈的李世民,也被赞为千秋“大义”。

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仁宗一朝;四大发明有三项或出现或开始应用于仁宗一朝......

人文、科技、金融,这三项现代人最重视的软实力,竟然如此钟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个看起来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穿越两千年风烟,想找出一个比仁宗朝更好的时代,恐怕相当难。

对于此次的穿越,赵祯还是有几分优越感的,毕竟自己以后将会是手握皇权,执掌天下的帝王。

想到了这些,赵祯眉宇间浮起了一丝喜色。

“仁政固然重要,但皇帝不是这么当的。”

赵祯内心感慨的说道。

“叮咚,仁王系统绑定成功。”

(pS、宋仁宗年间,星光璀璨,名人众多,写的不好,望见谅,大家不要在乎人物出生时期,小的知道有些名将都出自嘉偌二年,一个被誉为华夏千年第一榜的科举,可能在这里会被打乱。)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