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章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漏锄,形状比普通锄略小,更为轻便,锄体中央有方孔,刃宽三寸余,刃边至中空处约寸许,是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松土除草的中耕农具。”

看着自己画满了各类农具的试卷,秦川松了松手,不由自嘲失笑。

好好的兴农,俨然的农学类论文,却被自己这个外行写成了《天工开物》那类科学性农具百科。

要是被后世的农学家们知道了,怕不得笑死自个。

秦川寻思道,“除了新式农具之外还有后世传入华夏的粮食作物也可以写,像占城稻......”

秦川眼眸一亮。

占城稻可是好东西,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北宋时引入华夏,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靠着这玩意,两宋时期可是‘苏杭熟,天下足’!

占城稻也非常好找,占城稻只是华夏内以占城为名,实际上并不只是占城一城的粮食作物,而是中南半岛上各国普遍都种植的粮食作物。

中南半岛距离大唐也近,就在大唐交州下边。

放在汉朝之时,那片土地很多地方其实本就是华夏疆土,只是后来中原内乱,纷纷脱离了出去。

秦川当即奋笔疾书,“南蛮之地有国,名曰林邑,在交州南千余里,本是华夏疆土,昔日汉时交州日南郡象林县,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曾在此铸柱。

学生曾听南蛮之地的商贾说起,其国生产一种稻谷,名为占城稻,具有高产、早熟、耐旱等优点。

不择地而生、不挑剔土壤,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可以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轮番播种,且亩产量高,每亩可产两石......”

写下占城稻后,秦川顿住了笔,脸上不禁有些失意。

他想到了红薯、土豆还有玉米......

和在明朝传入华夏的红薯、土豆、玉米相比,占城稻说实在的,根本算不上什么高产作物。

红薯、土豆、玉米,清朝可是靠着这三大作物实现了人口井喷式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华夏未来的人口大国。

可惜那三大作物原产地都在美洲,和大唐远远隔着一方太平洋......

“不过或许能找到红薯也说不定!”

秦川心里兴起一丝希冀。

他以前曾看过一篇科学报导,说红薯除了美洲起源说之外,也很有可能起源于亚洲。

后世有研究人员在阿三国找到了一些5700万年前的旋花科叶片化石。

研究结果显示,包括红薯在内的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可能起源于距今6500万~5300万年的古新世时期,起源地属于当时的东冈瓦纳大陆,而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亚洲。

反正到时候是肯定会派人去找占城稻的,要是万一顺便找到了红薯呢。

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

答完五道时务策之后,秦川将五份试卷检查了一番,然后向监考官提出了交卷。

和后世高考一样,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可以提前交卷的。

交卷后,在禁卫的礼送下秦川出了贡院的大门。

看到秦川出来,早就守候在贡院外的一人赶急笑着迎了上来,“少爷,您考完了?”

来人是秦川的家丁秦成。

秦川不是从外地来长安城考试的举子,他是长安本地人。

他穿越来的家室还算不错。

尽管不是生在王公贵族、世家大族这些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是个寒门家庭。

寒门,可不是后世理解的普通人家,家境贫寒。

这时的寒门也叫庶族,是门第落魄的世族,或者是没有达到世族级别的地主家庭。

相对于生在平民之家,这已经算得上是高门大户了。

秦川点了点头,“秦功呢?”

秦成指了指不远处停靠马车的片区,答道:“秦功在那边守着马车呢,少爷,您是现在回府?”

“不着急回府,先找个地儿吃个午饭。”

秦川摇头摸着肚子。

考了一上午,还那么费脑,他肚子早就饿了。

“好嘞,少爷,那您先吃饭,一会儿我和秦功在马车那等您。”

秦成笑揖着道。

“成,这些钱你拿着和秦功一起买点吃的,我就在那家酒馆吃饭。”

秦川从袖子里掏了一小吊钱,给秦成递了过去,指着不远处的一家酒馆。

“谢谢少爷。”

看到秦川走来,小二笑着迎上前来,“客官用餐?”

现在正值午饭时间,酒馆内有不少人在就餐,人声有些嘈杂。

秦川蹙了蹙眉,抬眼看向二楼,“楼上有座位吗?”

“当然,客官请随我来。”

秦川点点头,随着小二登上楼梯,进入酒馆二楼。

相比于人声嘈嘈的一楼,二楼到显得格外的幽静,只有一桌一个人吃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