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的叶天开口,“本来,办一份财经报是我和进新兄共同的心愿,他现在有难,按道理我应该替他完成。”
他神情略带自嘲地道。
“但实不相瞒,因为我太过自负,不相信你的话,行情判断失误,现在手里的股票亏损严重,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哦。”陈浪又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才淡淡的问,“所以,你们找我来的目的……”
“我们老板的意思,就是想问问陈公子您对接手《东方新闻》有没有兴趣。”马总编斟酌地道,“如果您愿意接手,或者能找到合适的人,为方生将《东方新闻》延续下去那就是最好不过。倘若您这里不行,我们便只能放弃《东方新闻》了。”
陈浪修长的手指在桌上轻敲,片刻后,语气随意地问道,“接手你们《东方新闻》需要多少,包括你们这些在职的员工在内。”
“主要的费用在机器上。我们的机器设备是半年前刚买的,老板当时花了二十万。”马总编道,“报社一共有五名员工,我们的薪水再加上报社场地的租金,每个月是一万五千块左右。”
“您要接手的话,薪水租金这方面是肯定少不了。但是机器可以给您折旧,十四万就够了。绝对都是底价,骗谁都不敢骗您啊。”
陈浪沉吟了下,简洁地道,“行,我要了。”
《东方新闻》的发行量并不高,每日销量只有两三千份,盈利十分微薄。再加上现在股灾来临,买报纸的人就更少了,基本不能赚钱,甚至很可能会赔钱,所以它的老板才不得不卖掉它。
但在陈浪看来,比起赚钱,关键是能拥有一个发声的渠道。他看重的是报纸能掌握话语权。将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报纸是G岛重要的渔轮媒介,他也肯定会需要有一份报纸影响渔轮,为他将来的产业服务。
虽说在G岛申办一份报纸很容易,但麻烦的是找到专业的记者、编辑来为报纸提供内容,还有排版员、印刷等等,所以买一份现成的报纸,比自己创办一份报纸虽然贵不少,但也方便许多。
加上需要的钱不多,陈浪觉得可以接受。
“真的?”马总编很高兴。
“把联系方式留下,过几天我会找你。”
马总编急忙掏出一张名片递给陈浪。
陈浪又看向叶天,“叶经纪,你也把联系方式给我一个。”
叶天还是很有炒股的天赋的,在剧情里是方展博的老师,而且对短线很有研究,就是未曾受过挫折,太过激进,所以才在这次股灾里折戟沉舟。
这次后,叶天定然会汲取教训。
将来,没准自己会用得上他这样的人才。
拿到两张名片后,陈浪点了点头,“等我消息。”
*
*
从茶楼离开,陈浪就直接去找了罗慧玲,直接让她作为法人注册了一个公司,他注资50万,取名为:“浪潮文化”。
这种文化公司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诸如音乐、电视、出版、剧院、广告、传媒、艺术品、艺术教育、文化金融等等,可做的内容多的很。
正所谓什么赚钱,就能干什么。
G岛办事效率极高,两天后,一应证件就拿到了手。
罗慧玲摇身一变,就成了《东方新闻》名义上的新老板。当然,对于罗慧玲来说,她不过是挂个名。至于管理方面,陈浪另有打算。
他找到了一个人。
这人叫做林兴智,是《日月报》下属《日月晚报》的副总编,也算《日月晚报》的半个财经撰稿人,他是E国建桥大学经济学毕业,在理论方面很有一套,在财经界的名气、人脉也都不错。如果不是《东方新闻》的出现,在下半年的话,应该是由他创立G岛第一份财经类报纸。
而陈浪就是要将他挖过来。
他知道,林兴智正郁郁不得志得很。
股灾发生后,可谓哀鸿遍野,哪还有人对股经感兴趣。他负责的《日月晚报》的销量一路走低。对此,金镛要求《日月晚报》增加马经、娱乐八卦之类的内容,以吸引读者。
金镛写的虽是武侠,但其人却是一个合格的商人,明白如何取舍,而不是仅凭书生意气。
在这点上,林兴智和金镛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他认为这样失去了财经的专业风范,不仅吸引不了新读者,反而会将原来一批固定的老读者给赶走。
于是,在这段时间内,他和金镛原本宾主和睦的关系越来越僵。
正因此,林兴智萌生去意,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东家。
毕竟现在股市惨淡,他的薪酬又高,哪家报纸会愿意接受他去办财经专栏呢?
--------
感谢“BOOS熊@”的月票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