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十八章 龙的传说(1)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陈礼海已经来下河村三个月有余,和下河村的村民们已经熟络,有时也会帮农户下地干活,晚上就在农户家吃饭喝一盅酒,给农户家的孩子看看手相,虽说尽是平庸命理,但陈礼海一般都往好了说。

陈礼海在这三个月里闲来无事,各个村子间走访,记录一些关于下河村的传说和风俗,他暗中也开始了对下河村龙脉的调查。

李氏告诉他,下河村的地下埋着龙脉,而且是一条不完整的龙脉,可是下河村这么大,他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调查,总不能盲目地拿着铁锹随便找块地方往下挖吧?

陈礼海想看看张家留下的藏书,张少卿也没拒绝,第二天就把装有张家道藏的木箱搬到陈礼海家。

陈礼海花了几天的时候将张家的藏书看了个遍也没找到任何关于龙脉的线索。

正在毫无头绪之际,陈礼海突然想到了县志这东西,县志作为自古以来的地方记录手册,和史书一样,注重历史史实,没准能从县志上查出来点什么。

但是县志在古代由衙门府司记载,历代相传,到了清朝时期则由县衙文官专门记录收集,让各个镇上的里吏上报,再根据上报内容编纂,大多是直接将手稿汇集,放在县衙书库中,传到近代,也就传到了文化办的图书馆里。

但问题是陈礼海不认识文化办的人,他到阴阳观给渡缘真人请安时跟渡缘真人提了找县志的事情,想请渡缘真人帮忙引荐一下。

渡缘真人在县里名声响亮,就算县领导也给他面子,不过陈礼海并未提龙脉的事情,只说想了解一下下河村周围的风土人情。

几经周折,陈礼海终于进了文化办的图书馆,找到了关于下河村的地方志。

而在地方志中,陈礼海还真找到了一条有用的线索。

陈礼海通读下河村地方志全篇,文字不多,看起来像是总纲,因改朝换代和战乱迁徙等原因诸多县志都有遗失,下河村的地方志应该也是有人根据残篇汇总而来。

但是在这篇地方志中,有一句话引起了陈礼海的格外注意。

“明永乐元年,传天降白龙,袁珙与姚姓和尚至槐树岭,寻龙无果,次月明军兵至,百姓入山擒白蟒献之,遂免于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朝永乐初年(1403年),有传闻下河村天降白龙,一个叫袁珙的人和一个姓姚的和尚闻讯来到下河村寻找这条龙,但是却没找到,一个月后,明朝军队赶来,下河村的百姓们深入山中擒到了一条白色蟒蛇献给明朝军队,才免于被屠杀。

陈礼海虽是道家之人,却对野史传记和民间传说极为感兴趣,这虽然是一句话,但是包括的内容却是太多。

在历史上,最为绽放光华、能人辈出的朝代便是明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开国太祖朱元璋从一介贫民和尚到权倾天下的皇帝,身边聚拢了无数的能人异士,这些能人之中,有战无不胜的开国将军徐达和常遇春,文臣之首宋濂,宰相胡惟庸,还有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

在明朝历史上,刘伯温可谓是名头最响,也最聪明,所以才有了那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誉,但是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是体现在打仗行军上的,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军事专家和治国能臣。

而在朱元璋身边还聚拢着一类人,这类人便是以李善长为首的谋士。

李善长幼时喜读道家典藏,学得尽是计谋诡辩之术,通儒明道,极善扶乩占卜。李善长一介布衣,并无师承,传言他年轻时曾向起兵造反的朱元璋自荐,愿意辅佐他打下江山。但是朱元璋得知李善长所学之后,觉得李善长心机太深,学得尽是些旁门左道,便将李善长赶走,不为所用。

于是李善长留下一锦囊,让朱元璋一年之后打开,到时自会来找他。

当时朱元璋不以为然,将锦囊随意丢给了身边的侍卫,那名侍卫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一年后偶然打开锦囊,发现一年来所有发生的事情锦囊上都有记载,便连忙上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这才明白李善长有通天彻地之能,有如此奇人在身边辅佐,岂不是祸福都能提前预知?

于是朱元璋亲自登门道歉,请李善长出山相助,也就有了后来数次化险为夷的事情。

朱元璋身边出了个奇人李善长,而提到李善长,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姚广孝。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