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十一章:群臣共议【跪求鲜花打..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翌日早朝之后。

朱元璋已经回后宫了,但是群臣却还在大殿上发呆。

原因无他,实在是朱元璋在早朝时候宣读的圣旨让人听了摸不着头脑。

本来应该是今日议事的重点,开本朝第一次科考的话题,却被朱元璋直接丢到脑后。

反而宣读了一份成立所谓‘政策协商会’的圣旨。

并且言明,要在大明十三省选拔协会委员。大明虽然区划有些复杂,不过大体分县府州省,这四级,县级委员,需捐银一百两,每县不超过十位委员,大县酌情增加,府州平级,府州的委员,则需捐银一千两,每府所设委员,不超五人。省级委员,需捐银十万两,大明初设十三省,每省只得三人。

要说旨意的内容,他们自然都能明白,但是具体说的是什么,他们就懵圈了。

不过武将这边听不懂也就懒得听了,嘟囔了几句,也就退了。

但是文臣这边,就跟炸了锅一样。

他们可都是搞行政,这个所谓的政策协商会,显然和朝廷政令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他们也都不是聋子瞎子,昨晚太子朱标留下与朱元璋单独奏对,听说可是说了不少的时候,有消息灵通的,甚至都知道,奏对结束之后,皇上可是龙颜大悦。

今日早朝便颁布了这么一道旨意,这要说和太子无关,那是拿满殿文臣当傻子了。这昨日才拨了太子殿下的建议,今日太子建言的旨意就下来了,谁心里不存个小心?万一这旨意里有坑呢?

“那个,李国公,这,这陛下到底是啥意思啊?”一个和李善长关系亲近的文官忍不住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一众文臣都看向李善长,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李善长便封了han国公,所以大家都以国公称呼。

确实这个问题还得问他这个文官之首。

李善长则是心里白了问话那人一眼,大家伙都知道,这事和太子有关,你还偏偏当众问我是吧?

不过他不回答也是不行,毕竟作为文官之首,他也有义务安抚众人。

李善长可是朱元璋老部下,消息更是比其他人都灵通,昨晚太子奏对的细节,他都清楚,对于这个政策协商会,李善长可是不看好,虽然知道朱标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释了一遍,但是李善长觉得那不过都是幼稚的分析罢了。

至于朱元璋龙颜大悦,在李善长看来,也不过是老子对长子特别的期许,别的不说,就这价格,县级委员都要一百两,一百两已经够一个中等人吃用一年的花费了,谁闲的没事干,把这钱拿来买个所谓委员的虚名?

至于说这个所谓委员,想要实权?那真当他李善长就不知道什么叫卖官么?到时候他就是拼着丞相不做,也要把这种乱命给顶回去!

不过这些话,当面说出来,可就是直接打太子的脸了,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他李善长可不会干,眼珠子一转看到了正要往外走的刘伯温。

“嘿嘿,这事老夫所见,这是皇上下的一道旨意,说的也很清楚了,就是为了多采集民间百姓的声音,广开言路的做法。”

“不过我这只是一家之见,诚意伯号称我大明第一智者,想必又有不同见解吧。”

李善长中规中矩的说了两句,然后就把话题丢给了刘伯温,洪武三年,刘伯温就封了诚意伯,所以官面都以此称呼。

同为智谋之士,刘伯温风头常常压过李善长,所以时不时李善长就找刘伯温别一别苗头。

刘伯温日常就是形单影只,并不与哪位朝臣特别交好,这时候突然被李善长点名,所有目光都看了过来。

刘伯温眼神一闪,李善长的那点心思早就洞若观火。

“国公爷见笑了,那些不过是百姓们瞎说而已。”

“不过真要说对这道旨意的看法,我倒是还真有点想法。”

对于李善长的挑衅,刘伯温一般都是以退为主,今天却罕见的主动接了招,李善长一下来了精神。

“那诚意伯倒是好好说说。”李善长透着期待,他就盼着刘伯温对这政策协商会大肆批驳一番,毕竟他刚刚已经赞同过了。

“呵呵,这道旨意,以在下之见,其见识之深远,其意义之广大。可称为绝世良策,若大明有气数,当因此策延寿百年!”

刘伯温话音虽然不高,但是却有如惊天巨石投入水塘。

在场众人包括李善长都惊了。

这样的评价,未免太高了吧?

竟然给出能为王朝延寿百年的说法?

“这,诚意伯未免说的太过了,这道旨意下去,具体怎样还不知道呢,诚意伯就能确定,一定能实施下去?”李善长对于刘伯温的评价既惊讶也是无语,这也太夸张了。

你刘伯温要拍太子的马屁,用得着说的这么严重?这舔的未免也太过分了吧?

其他文官也被李善长的问题拉回现实,是啊,这政策才颁布,具体怎么执行都还未定,刘伯温就这么夸口。

这不是舔是啥啊?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