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十一.鲜卑尽有单于之地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说起来,东汉正真的威胁还是来自北面的一个民族——鲜卑。

鲜卑本事东胡的一个部族。所谓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长期活动与匈奴(胡人)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图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熟悉三国的人一定对乌桓不陌生。其实在东汉建立伊始,乌桓和匈奴一度和好并联手侵犯中原,介于这种情况刘秀决定“以币帛招降乌桓”。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招还真是见效,辽西的乌桓首领郝旦率领一支多达922人的队伍来洛阳进贡。刘秀得知后刻意命令“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京师洛阳被装扮得**美丽,那些从荒山野岭而来乌桓人被磅礴的宫殿、盛大的宴会、光华的珠宝、绚丽的丝绸深深吸引,从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玩过的都体验到了,真有点儿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意思。

等一系列招待结束后,当场便有不少人表示愿意留下来宿卫皇帝,他们真是被天朝气象震撼了。一切进行的水到渠成,乌桓各部渠帅被加封为侯,各带部族移居边郡,并承诺“助击匈奴、鲜卑”,朝廷设立护乌桓校尉,乌桓这个民族的矛盾未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

但是乌桓的内附迁徙又给鲜卑壮大创造了机会,使其超越成为了强大部族。据说鲜卑早年一直受匈奴压迫,族人死亡殆尽,剩下的全部龟缩在一座叫“鲜卑”的山上,因此以山为名。

东汉初年,由于匈奴的内乱,鲜卑得到了喘息,而他们与汉朝的关系却是时战时和。直到汉光武帝末年,许多鲜卑首领才相继内附,被东汉王朝封为王侯。青州、徐州每年给钱27000万成为常例。说句心里话,汉光武帝刘秀确实是一代英主,他打了半辈子仗才统一天下,深知战争的破坏性,所以在优势的状态下还能照顾少数民族,这与刘彻相比真是天渊之别!不过话说又回来,这笔保证安定的钱是不是太多了呢?见仁见智吧……

等到窦宪平灭匈奴之后,鲜卑人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草原上生活了。他们大量西迁,人口急剧增长,并消灭了不少匈奴的残余力量。剩下匈奴的残留者为了活命,干脆自己号称鲜卑以自保。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占有匈奴之地后的鲜卑变得贪婪与残暴。他们沿袭了匈奴人的一切恶性,又开始劫掠东汉的北部边境。50年间,他们或降或叛,逐渐成为了难以驯服的一大势力。

而就在这个时候,鲜卑族里又出了一个孔武有力的青年——檀石槐!他“勇健有智略”用武力将各个部族统一起来。史称“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缘边,北据丁零,东却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高柳就是现今山西省阳高县一带;弹汗山在现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歠仇水就是洋河。可见他的势力强大,而且其统治核心相当靠近东汉边庭,甚至已经开始渗透到边郡以里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小打小闹的骚扰掠夺变成了大规模的攻击侵略。

檀石槐还将他所控制的地域分为三个部分: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为西部,各置大人分管,皆隶属于檀石槐。在这期间常有一些逃亡出塞的汉人为他们充当向导,于是危机越来越严重。

不过,好在东汉有能人可以招架。前面我们说过,东汉中后期有一些出色的军事将领,这些人以“凉州三明”为首。这三个人是:

皇甫规,字威名,安定朝那人。他的主要功劳是数次战胜羌人,并且恩威并施降伏了先零羌一部。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他的主要功劳是战胜、降伏乌桓,恩威并施结好鲜卑,处理边境关系,也曾战胜过羌人。

段熲,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他属于强硬派,与羌人打了许多大仗硬仗,出塞千里追敌,而且他基本上扫灭了东羌势力,结束了汉羌大规模战争。

其中这个张奂在鲜卑人眼中的形像颇为高大!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