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章 这书好沉啊,为什么?!(求..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征得屋主同意,王伟小心翼翼的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来。

仿佛在他手中,拿下来的不是一本书,还是一件特别金贵的宝贝。

他的一举一动,顿时让人的好奇心又加强了许多。

取下书后,王伟并没有立即将其打开。

他右手五指捏住书口,向下掂量掂量。

明明就是一本五公分左右厚度的书本,硬是让他拿出了板砖一样的感觉。

自己掂量了一会还不过瘾,他还把书递给另外三位专家。

“你们也试试。”

黄月月,徽博知名博主兼资深会计。

她接过书本。

“呦!还挺沉的!”

另外两位专家似乎不大相信,他们也连忙试试。

“还真的是,这书至少也得有个三公斤重吧。”

古董鉴宝专家朱一钟,他是最后接过书本的人。

“没道理啊,这书都是纸质的,五公分的厚度,怎么会这么沉?”

他举起书仔细端倪,却看不出任何破绽。

摄像镜头对准书本。

此时,看直播的观众们早就炸开了锅。

“快打开啊!书里面肯定藏了东西!”

“我猜是挖空书本,里面藏了铅块,就像我上学那会挖空书藏手机那样。”

“什么铅块,要藏也藏金块!”

“开玩笑吧,你们看那两个嘉宾的家庭条件,虽然有房不错,但能在书本里面藏三公斤的金块,怕是写小说的都不敢这么编吧。”

“那里面到底是什么啊?!”

接下来,急切的大家开始暴力刷屏。

“快打开!”

“快打开!”

“快打开!”

……

全知全能王伟开口说话。

“朱老,您也是鉴宝界的大佬了,不妨打开看看。”

朱一钟早就按捺不住了,他就等这句话了。

当即,没有任何犹豫,他直接翻开了书本。

书本的正中间,有一个与小拇指长宽相当的书签。

显然,三公斤左右重的就是这个书签。

王伟笑问:“朱老,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朱一钟眉头紧锁。

过了一会,他才说道。

“这是个书签……”

听言,马上有人吐槽。

“说了个寂寞。”

“这是把我们当瞎子吗?谁看不出那是个书签。”

“老朱啊,你可长点心吧,这样会砸了自己饭碗的。”

“看你们一个个猴急的,听朱老把话说完啊!”

——

朱一钟继续道:

“外层什么材料我不清楚,总之挺沉的,不过里面裱装的应该是……”

“宣纸?”

王伟点头。

“没错,是宣纸。”

“这时候要是有个放大镜什么的,就更好了。”

朱一钟摸了摸自己的上衣口袋,“我有。”

说着,他把放大镜掏了出来。

王伟指了指书签,“那您可以用放大镜看看里面的宣纸。”

朱一钟照做。

他仔细看了看,随即马上有了结论。

“这纸不错……要是我没走眼的话,这应该是泾县宣纸。”

“好眼力!”

“安微宣城泾县盛产纸张,因出自宣城,故称宣纸……”

朱一钟说着的时候,直播弹幕马上有牛人同步科普。

“泾县宣纸是乾隆帝书房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之一,说它是皇家特供也毫不为过。”

“泾县宣纸,又被称为千年寿纸,最好的一张宣纸,曾经被炒到四五万。”

“小母牛生病,牛b坏了!一张纸卖四五万,它是金箔做的吗?”

……

王伟接过话题。

“朱老说的没错,书签里裱装的那张小纸,确实是泾县宣纸,只不过,它不是普通宣纸所能比拟,就算那张所谓价值四五万的宣纸,也不过尔尔。”

“其实,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众人侧耳倾听。

“乾隆年间,泾县一位百岁老翁,耗费一生心血,改良宣纸。虽然活到一百岁,但一生都穷困潦倒,眼看行将就木,却没有完成自己的百年心愿。”

“后来,也不知道是上天垂怜还是怎地,在百岁老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竟然成功了。”

“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宣纸,此纸自带异香不说,关键它还能万年不腐,至于书写作画,若在这香宣纸上泼墨,可谓是如有神助。”

“可惜,只造出了一张香宣纸,百岁老翁便与世长辞了,也因此,这张香宣纸也成了绝世孤品。”

“后来,老翁的后代整理先人手记,虽然也大大改良了宣纸的品质,但是与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