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关于军事编制称谓的一些说明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关于军事编制称谓的一些说明

“哈哈哈,又出来了,营、团、旅、师、军这种现代军事制度那时的欧洲都不知道是什么啊,不懂军事啊,哈哈哈...”

这是“寰宇之星”的留言,昊龙非常感谢读者大大们的支持,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解释一下: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装备的差别所起到的作用与当今相比,要小得多,因此军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当然计谋、士气也是相当重要。比如,北宋中期,全国兵力已达130多万,作为主力的禁军就达八十万之众。同时北宋推行“官兵不相识”的政策,因此在包括北宋在内的古代军事编制往往比较庞大。

而此时的梁山仅仅只是一群占山为王的草寇,人数较少。《水浒传》上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后来加入梁山的二龙山、白虎山等,人数也仅仅是数百之众。《水浒传》对历史有所夸大,宋江的起义仅仅在山东一省之内有较大影响罢了。因此来推算,梁山鼎盛时期能有数万就已经顶天了。如果用当时的动着成千上万的正规军事编制,是根本不可能的。占山为王的好汉统领小喽啰所采取的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需要时再重新统一安排行动。

而随着梁山发展的日益壮大,人员也在不断的膨胀,与朝廷相抗衡必须有一套统一的编制来便于指挥,补充战争中的人员损耗。《水浒传》中以排名的先后顺序来表示地位,却无法显示他所能控制的兵力,而这种以名气或武力来确定的排位,并没有确定下面的必须听从上面将领的规定,容易造成指挥中存在的混乱。发展早期规模较小又不便于使用正规军的编制,选择用一种较小规模的新编制来代替也是可以的。

我个人还认为占山为王的草寇也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人员分配制度,但是各个山头的很可能不一样,正史也不会对此有任何的记载。因此梁山上这些头领中,除了朱武、林冲,以及后来被俘上山的公孙瓒、关胜等人对编制还有些了解以外,其他人并不在意甚至根本就不懂。

同时考虑到当时的编制和官员名称比较多,同样称为某某节度使,手下所能统领的人马并不相同,因此统一的人员编制就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因此在梁山初期启用任何名字都无所谓,毕竟节度使这样的官衔在唐朝中期之前也是没有的,太尉在唐朝也没有。所以为了使读者大大们更便于欣赏,就在发明新的官名时直接一步到位了。

但考虑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同等条件下,人数占优的一方更有优势,因此在梁山上使用的这套编制名称与当今相同,但是内部管理的兵力并不同,将现在逢三晋级改为逢五晋级,编制越大差别越大,如一个师的兵力可达到31250人,相当于今天的三个师或一个普通军的编制了。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