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196 考试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任道熔不反对,那么就是支持了。`.-`.-只不过出了乱子的话,他老人家就不会认账的。

    不过胡小岩也不在乎,在基本摸清江浙丝绸业的局面后,他就没了一丝担心。

    191o年,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出口国,每年的生丝总产量达到了1246o吨,出口总量为9462吨,占据了全球出口总量的75%。为清国的六倍

    1868年,京都府设立了西阵物产会社,负责救济贫困的丝农和织户。明治三年,设立舍密局和授产所,相当于化学研究所和技术推广所。187o年,设立养蚕场,推广新蚕种和新技术;1871年,设置畜牧场,推广新牛种和绵羊,派人前往法国学习新织丝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购买新机器……七年,设置织工场,推广新型手工织丝机器和工艺。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使京都的丝业由衰转盛,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日本。尽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弯路,可和清廷各地政府的“无为就是无错”政策相比,实在是积极很多。

    日本各大财团凭借丝绸业和茶叶所得的大量财富开始展本国的工业。到了191o年,日本的各行各业已经远远出了清国所能理解的范围。

    胡小岩卖了百来件古董,又怎么可能缺钱?更何况清国的生丝业基本就是一个烂摊子。没有了胡雪岩这个领头人,生丝业就是任人宰割的对象,可洋人都已经懒得宰割了。19oo年后,洋商从前建立的剿丝厂大面积倒闭,到191o年后,洋商的剿丝厂几乎全部撤离中国市场。

    也就是说现在清国的生丝业其实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味。

    所以胡小岩想要同意中国的生丝业正当其时,如果再晚几年,日本的生丝就可以全面无视清国的生丝。再早几年的话,清国的生丝却又得面临洋商的压价。

    常熟、南通、湖州、嘉兴。分别在此四地设立生丝产业合作社分部。总部设在杭州。合作社与各地蚕农签订合同,合作社提供技术和资金帮助蚕农,而蚕农所获得的生丝只能卖给合作社。

    以胡小岩的财力,投入刚刚获得的两千五百万两白银成立生丝产业合作社钱庄后,基本没有任何人敢于与胡小岩竞争。除非有哪个家伙找死。对于任何想要在生丝行业参一手的,无论是任道熔这个总督还是地方上的长老,胡小岩绝对往死里整。

    为了保证钱庄和生丝业计划的实施不受干扰,胡小岩从李经芳那里要来一个铁路护卫队的编制。一个千人队,五个据点每个据点两百人。全部是从安徽蒋雁行新招募的军队那里择优录取来的。配备的是毛瑟g98的步枪和手榴弹(已经搞出来了)。两百人去打绿营兵两千完全没有问题。

    有了名义,有了兵力。胡小岩放手交给戴泳霓去弄。他不怕任道熔插手。因为任道熔没有那个胆子。满清的官儿都是一个样。官的当的越大,胆子就越小。清末年间真正能够有胆子做实事的反而不多。

    而与各地蚕农签订了协议的戴泳霓手下至少掌管着数以万计的蚕农。惹恼了她,让这些蚕农闹一闹,任道熔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生丝产业虽然有了法国人从日本偷来的技术,还有法国自己为日本设计的机械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起到作用的。比如蚕喜欢吃什么样的桑树叶。什么样的桑树叶会产出什么样的丝绸?这些技术问题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解决的。反正胡小岩有的就是钱,只要有钱有技术他就不相信搞不定日本的生丝。大不了跟日本生丝打价格战,胡小岩本人是亏得起,可日本却亏不起。只要日本的生丝跌十个百分点,日本的生丝业业主就得倒闭一批。

    中国的生丝卖不动,以至于价格低廉,而相应的蚕农的生活就很成问题。这也是任道熔妥协的原因之一。现在合作社以定价收购生丝的合同约束了自己,也约束了蚕农。财大气粗的戴泳霓根本不跟本地的生丝业商人废话,直接一个帖子上门:要钱还是要命!

    帖子没把本地的商人们吓倒,反而吓到了胡某人。秦韵拿这个来打趣他时,他只能摸了摸莫须有的冷汗。为侄子胡萼卿默哀一秒钟,摊上这么霸气的媳妇,不知道他那个侄子的日子是怎么过的?然后他就不在意地离去。至于那些人的死活?胡某人还没那么多功夫跟他们废话。就跟戴泳霓的帖子上那句话一样。要么交钱入股,要么就去死。

    离开了杭州后,胡小岩前往上海。在上海又送走了一批留学生后,他得到了蔡元培在安徽的动作。

    蔡元培到达马鞍山后,立刻组织了人力物力重新组建马鞍山理工学院。这所工科学院主要以钢铁厂的外国技术员和原天津北洋大学堂的老师为班底。又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