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四百六十七章 伊拉姆会战(一)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银行?”。

    “储钱给利息?…”

    “贷款?抵押?”。

    银行的出现就好比一个天大的八卦落在一群正闲的蛋疼的无聊人士头上一样,瞬间在整个中国境内轰动了。

    综合了钱庄、银号两行当职能,多出了贷款、抵押等多种创新,差不多复制了前世银行所有常见职能的华夏银行,一当露面就震惊了整个帝国的官场和商场。

    中华帝国自成立以来就在一直重手打压民间的私放高利贷行业,效果很的明显,却始终无法除根。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无法根除,聪明人心里都知道。

    如果社会黑暗面如此容易被消除,那么千年以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卖儿卖女,投身为仆的人了。

    但是现在,华夏银行的出现,对于高利贷行业的打击几乎是灭顶性的。放着官府主导的银行低息贷款不要,谁会再去借高利贷?嫌自己的债台不够高是怎么着?

    而且随着银行的成立,第一项抛出的业务竟然是两千万的国债券,更是让普天下人都掉落了眼睛!

    这是朝廷向天下百姓借贷啊?!

    北京,什刹海。

    距离原和坤府邸不远的一片宅子,李家自从入京之后,全家人就都住进了这里。

    宅院是翻修过的,这里原先是一侍郎府。

    墙瓦门槛都是新的,但装修装饰却不见一点奢华富丽,跟当初李羌清在襄阳城里的老宅子相比都有一些差劲。

    只是,眼下身份不一样了,李家太招人眼,这时候还是朴实一点的好!

    书房内,李元清正跟自己大儿子李永昌商议着事情。作为帝国的后族,脑门上又清晰地刻着“商人,的标签。这银行之事李家就必须出面。按照梁纲的指示李家需要起一个带头领先作用,还要在私下里联系一批“托,!

    这批托不仅是要有储蓄方面的,抵押借贷也要有!

    梁纲吩咐的事情,李元清、李永昌怎么敢怠慢。两三个月的准备,李永昌已经联系了好大一批人。

    此次全国各地各省城的华夏分行一经开业大吉,五天之内都会有一批储蓄、借贷、抵押的人上得门去。

    这些吃螃蟹的人,不可能全是李永昌找的托,可是托也能继续找托的。并且天下的聪明人不是没有,一些人的眼光亮着呢!

    银行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生意做得越大的商贾越能想象得到!

    所以,五百万银元本金,看起来是不少但李元清李永昌敢肯定,最迟明年早的就是今年年底,山西、江南和岭南,这三地肯定会有私人银行出现。

    百姓余钱都存进银行,最初寥寥无几不害怕日久见人心,只要银行真正的走进百姓心中那么通过银行筹到的钱财就会越来越多。届时大量的资金就能通过银行投资到其他急需资金的项目上。就算是朝廷也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用于军事、教育、福利、公共设施等等方面。

    否则的话,再多的真金白银,不动弹,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起不到太大的积极促进作用。这就好比明朝时朝野民间广为流传着的恋银癖,上到皇帝大臣,下到民间富商贾士,情愿看着银子在自己手中烂掉也不愿意拿出去花掉或是将之流通掉。结果国破家亡。

    再大的湖,只要是一潭死水也是生不起波澜的。梁纲希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逐渐中国人心底的“恋银癖”。悄除掉,把中国的经济彻底盘活发展到外面去。

    而不像现在,只能通过茶叶、瓷器等独有之物吞吸天下金银。

    历史会证明梁纲的想法是正确的。若仅光有金银而没有与之相应的金融市场,那黄金白银就不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有效的推动。就好比南美的玛雅帝国,虽拥有数不尽的黄金却依然原始落后。

    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从美洲掠夺如此巨量的黄金白银,最后只便宜了中国,另就给了荷兰与英国陆续做了嫁衣。

    像那样的社会,财富再多也是无用的。

    在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中国发展金融业,阻力必然是无比巨大的。但梁纲有信心看到花开蒂落的那一幕!

    沈阳。

    中华崛立,满城胡腥尽褪。盛京这个用了一百六十年的名号自然随着满清的破败而消入历史长河中。

    作为明清四百年来的东北首镇,沈阳城内当然有华夏银行的分行。而且自从开业之日起,这里人来人往就比别处分行热闹了三分。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沈阳以及整个辽宁省上下,都有太多的老百姓手头紧张了。而华夏银行的年岁低息贷款,就成了一些胆大的老百姓解决手头经济紧张的最主要来源。

    一人一年十块银元,低息贷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