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二七六章 踏平英租界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二七六章踏平英租界

        周副主席来家,燕子是既高兴,同时又羞涩,虽然已经结婚了,但这股劲儿还是消不下去。

        坐下后,韩立洪把一份文稿放到了总理面前,道:“先生,您看看这个。”

        文稿的标题海会战之检讨及未来战局之看法》,总理拿起文稿,翻开,一行一行,仔细看了起来。

        开篇,韩立洪就提出了上海会战必要性的问题。

        之所以有上海会战,起因当然是因为蒋介石及其国民党高层的疏忽,但韩立洪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只是一笔带过,他着重讲的是上海会战本身的必要性的问题。

        上一世,国民党为了开脱历史责任,抗战胜利后,借陈诚之口,在其所作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中指出了上海会战我方获得的几大好处。

        第长江下游的工厂物资得以撤退。

        第二,国际上对我之印象为之一新,也使我国在外交和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效。

        第三,打乱了日军的作战构想,强迫日军将主力转到湖沼山地间与我作战,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形之中,从而使我军处于有利的地形之中。

        第四,使华北的我军处于有利的形势之中,尤其是山西的我军有充分的准备抗击进犯的日军,使山西的日军始终不能西越黄河,而这一点,是我方战略上最大的成功。

        在这部抗战总结中,陈诚说了上海会战的四大好处,但他一句没提“四大好处”是怎么取得的,他忘了上海会战中伤亡的四十万将士。

        而且,就是这所谓的“四大好处”,即便是真实的,面对四十万将士的伤亡也是极其不值得的,何况,这“四大好处”没有一样经得起推敲。

        第一条,长江下游的工厂物资得以撤走。

        其实,为防止战争爆发后兵工厂被敌轰炸、破坏或沦于敌手,国民政府已在两年前就开始将东部沿海的兵工厂西迁或归并他厂。

        至于其他的工矿企业,一来上海本就不多,二来当时黄浦江和浦东沿海一带布满了日本军舰,因此,上海的工业和物资基本撤不出来。

        长江下游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几个城市中,无非是一些纺织工业和轻工业,仅仅为了撤出这些少量的轻工业和某些军用物资而牺牲几十万人的生命,值不值得,傻子也能算得清。

        第二条,国际上对我方的印象为之一新,并使我方在外交和政治方面取得了成效。

        这一点,倒是说对了,淞沪之战,使欧美各国对我国的抗日决心和部队的战斗力评价很高,但是,仅仅为了博得英美等国的称赞就不惜扔掉我几十万官兵的生命,值不值得,只有伟大的蒋委员长以及一些小小蒋委员长们认为值得。

        至于我方在政治上取得了成效,也是说对了,淞沪战役之后,全国各党派、各势力、各阶层民众看到了蒋介石政府是真心要抗战的,因此,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可是,仅仅为了这一点,就必须付出我几十万官兵的生命吗?用别的方式,或用较小的代价就不能唤起全国人民和各党派势力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热情和决心吗?

        第三条,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迫使日军将主力转到华中湖沼山地之中使日军处于不利的地形之中,使我军处于有利的地形之中。

        这种寡廉鲜耻的话也只有以蒋委员长为代表的精英们能说的出来。

        第四条,使我军在山西有了充分的准备来抗击日军,使日军不能西越黄河一步,乃是我方战略上最大的成功。

        这一条,其寡廉鲜耻的程度不逊于第三条。

        综上所述,淞沪会战只给我国的抗战带来了一个好处和成效,这就是陈诚所说的“政治上之成效”。

        但是,显而易见,要达成这种政治成效,是绝不需要四十万奋勇将士做出此种惨烈的牺牲。

        韩立洪写这个开篇时是带着气写的,他气的不是蒋委员长,也不是陈诚,而是某些砖家叫兽。

        其中之是杭州大学某历史系教授出版了一本《蒋介石传》,其论调完全是抄袭五六十年前小委员长陈诚的原创成果。

        真是可悲又可耻。

        在文稿中,韩立洪明确提出了我军应主动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618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ZvenWvIpBa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618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I2CTf7nUNnGYk9Wo¥,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