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十九章 谋算(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宋宣和五年六月初一,壬午。提供最新章节阅读}西元月25日

    开封。

    另一座赵府。

    “张觉派来的密使已经到了东京?”内院的偏厅中,坐在正中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而恭立在他身前,则是一个仆役打扮的青年。

    “回主子话!”青年的口音和用词带着一股浓浓的契丹味,“李安弼和高党今早卯时的时候,已经从陈桥门入城,住进了王相公的别苑。虽然他们都藏在车中,不过领头的是金枪班的王押班,奴才却是认得。前日便听说王押班带着几个手下奉旨出京北上,今天就看到他护送着两辆大车进京。

    金枪班是天子宿卫,平日都不出宫的,今次会被派出来,不是为了护送张觉的密使,还会为了谁?”青年炫耀着自己的眼光和见识,希望换来中年人的一声赞许。

    不过传入他耳中的,却是一声脆响。出自汝窑的天青色茶盏,在地上碎做了千片。在后世,一件汝窑可抵千金,就算在此时,汝官窑的瓷器也是专供皇家的贡物,人臣非赐不得见。而被砸碎的这枚茶盏,正是御赐之物。

    “利令智昏!利令智昏啊!”中年人起身一脚把茶盏碎片踢散,全不在意御赐之物的损坏,只痛心疾的叫着,“今日不听我赵良嗣之言,日后天下必因此遭劫!”

    赵良嗣,原名马植,本是辽国的光禄卿。当年他眼见着女真势力日盛,而天祚皇帝仍任用奸臣、荒于朝政,故而失望透顶,便趁童贯出使辽国的机会,潜入使团之中,献上了联金灭辽的计划。

    作为从辽国归附、一手推动大宋北伐事业的主谋,赵良嗣很清楚女真铁骑的战力是如何的强大。就算是童贯和蔡攸也没在近距离见识过金人横扫天下的兵锋。从大宋军队北伐时的表现来看,其战力比起辽国尤弱上几分,与女真人相比,更是天差地远。两次北攻燕京不下,已经让女真人看清了大宋的虚实,现在好不容易与金国定下了盟约,如何还能再背盟,给金国南侵的借口?

    所以当他听说要招揽张觉的消息,便立刻上书谏阻:“‘国家新与金盟,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我国刚刚与金国定下盟约,这样做必然会失去金人的盟好之心,以后必然会追悔莫及——这番出自肺腑的忠言,却引得天子大怒,被痛责不说,就连官位因此连贬五阶。

    赵良嗣颓然做回椅上。转头看见自家地心腹仍小心翼翼地伺候在一旁。抬手挥了挥:“你先下去罢!”

    青年应声离开了。赵良嗣地腰背弯了下去。双手狠狠地按住额头。

    “‘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先制人。后制于人。事不矣。’”

    赵良嗣还记得当年他被童贯领回京中时。说服道君皇帝对北方用兵地那段话。想来现在要么在睿思殿。要么在延福宫。张觉地使正向天子说着类似地话。以期道君皇帝能接纳张觉来投。供最新章节阅读}

    “张觉肯定会后悔地!他是在自寻死路!”

    赵良嗣像是在诅咒。又像是在预言。虽然他不是女真地萨满巫师。但从他自己地经历。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张觉地结局。

    赵良嗣在后悔,后悔当年的选择。当年他因辽国国势日颓而转投大宋,但他没想到,原本以为繁荣强盛的母国,比之契丹,也不遑多让。上上下下也同样是一种醉生梦死的末世气象。不知民间疾苦、尤在纵情享乐的君臣,被无尽的赋税盘剥得卖儿契女的百姓,还有风起云涌的叛乱,怎么看都不像是盛世的光景。只是他那时已经骑虎难下,只能费尽心力帮助大宋夺取燕云。

    这些年来,他奔走于南北,从金主的大帐到道君皇帝的皇宫,来回了不知多少趟,终于使宋金两国达成了海上之盟。可是一切的计划,都因大宋君臣而落了空。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当年魏武帝给袁本初的评价,前一句可以送给大宋的将领,后一句则是给道君皇帝,给朝堂诸公再恰当不过的评语。

    种师道也罢,刘延庆也罢,这两位接连担任北伐主将的都统制,都是畏敌如虎;种师道号为名将,却在战前连续上书请求罢战,军心士气都给他毁了;而刘延庆……东海王给他的断语恰如其分,十万大军都攻入燕京城了,还被一万多残兵杀回雄州——他就是一头猪!

    至于当今天子,还有两府宰臣,现在他们的眼中都只看到平三州,却忘了金国在后虎视眈眈。女真人劫掠成性,如虎狼一般,现在他们一口吞下大辽,吃撑了,看起来平和无害;但过两年,等他们把辽地消化干净,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更为富庶的大宋,到那时,勾引张觉叛金归宋,就是出兵的最佳借口。

    赵良嗣仰天长叹:“我怎么投了这样的国家啊……”

    ……………………<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