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有关郑成功的一些文献,吃惊度实在不低。
在我印象中,這位将毕生精力都献给抗清事业,为中国收回了被荷兰霸占四十几年的台湾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实在是值得当世后世人大书特书,他的忠君爱国更是勿庸置疑的。可是,今天看的一些论文、史料,让我不得不重新衡量存在于我脑海中的英雄形象。
原来一直认为,郑成功在隆武皇帝(即唐王,继南明弘光小朝廷后,由郑芝龙等人拥戴的明宗室)罹难后,坚持奉唐王正朔十几年,坚持抗清,甚至不惜与其父郑芝龙翻脸决裂,主要原因是感激唐王的知遇之恩。
相比于弘光小皇帝、鲁王、以及桂王,隆武帝是难得的一位“圣君”,在很多史料中,即体现出郑成功是对唐王深深佩服,而唐王又对郑成功宠眷逾恒,无端端封他为延平郡王,赐国姓,這样的殊荣足见隆武帝对年纪轻轻的郑成功的期待赏识。所以,当郑成功的父亲已经对唐王抱有异心,在劝降的洪承畴面前踌躇时,郑成功信誓旦旦地在隆武帝面前表态:“臣受国恩,义无反顾,誓以死报陛下。”這一席话,説得感人肺腑。
事实也证明,之后郑成功确实与降清的郑芝龙彻底决裂。但,那是在隆武帝死后,那是在郑成功单打独斗的时候!而此时,在他誓死表示效忠隆武的时候,恰恰是郑成功父、叔摇摆不定,隆武政权势如危卵,摇摇欲坠的时候。可也就是在這个“兵食匮乏,人心离散,迄不能成军”的危急时刻,郑成功不顾隆武帝的再三挽留,以母病辞归!从這以后直到郑芝龙降清前,郑成功一直留守安平而未返。
倘若郑成功对隆武帝之忠大过于其对父母的孝悌,那么,在隆武帝生死存亡之际,他没有选择留下,却在隆武帝死后高举义气,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或许他是在隆武帝死后,才发现忠君的必要?究竟是怎么个想法,后世人也不得而知了。
假使不是感激隆武帝的赏识,那么他奉隆武为正朔,坚持不奉鲁王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有人分析説,在当时所有的割据势力中,惟独郑成功有了隆武帝赐的“国姓”,這实在是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武器,事实也证明,大家对“国姓爷”确实是一呼百应。倘若郑成功奉鲁王正朔,那么唐王的赐姓就完全没有意义。所以之后,郑成功和鲁王一派又为了正朔的问题内讧了好一段时间。
在鲁王到厦门时,郑成功突然来了个大转变,“随给屋请住,月送俸薪”,“贽千金,缎百端”,本来互不搭理,现在却友好非常。于是,有人分析説,他這样做一是出于笼络浙派将领的需要,二是稳定军心,三是借此加深其“忠君”色彩,以示“国姓爷”的宽容大度,四是因为鲁王此时完全是个人质性质。
這样将鲁王置于其节制之下,图给他一个“监国”之名,却使反清之士都聚于其下。之后,又迫鲁王自去监国号,居于金门。有人説郑成功对鲁王是一个从疏远到利用最后到抛弃的过程。
对此,我只能説,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理由来解释。毕竟事情过去了那么久,经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根本就无从知晓。都是后人推测罢了。对于郑成功为何奉唐王正朔,为何抗清,是个什么样的人,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一篇文章即认为,郑成功的思想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在1646年以后,郑成功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海上贸易商人集团在政治、经济上的领袖时,這个作用力就成为其行为的主导力量,个人的远大志向及忠君、孝道观念则成为附庸。
郑成功的英雄光芒竟被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形象代替,多少令人扼腕一把吧?
总之,郑成功在我心中的印象,自此算是大大的改变了。
我无意在此贬低郑成功什么,就算他奉唐王正朔,对鲁王“假仁假义”,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个人势力发展壮大的一些政治手腕,就算他和清抗衡、攻打台湾是为了维护郑氏這个独立于任何朝廷之外的集团利益,但在我心中,在人们心中,还是会把他放在民族英雄那个高台上的。
他究竟是什么想法,什么动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是他收复了台湾,赶走了荷兰人。作为一个民族英雄,這就足够了。
而且郑成功,其人的思想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是,事情摆在那,他的能力自然就呈现出来。
史书称他“读书颖敏”,长得“丰仪秀整”,当时的人都赞他“是儿英物,非若到及也”。
這样一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再加上帅哥级别的人物,我怎么能够浪费呢?当然,初步已经有了个构想,和传统的忠君爱国不同,和今天看到的复杂版的郑成功应该也不同。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我会对史实有小小的改变。例如,郑成功在七岁回国之后,就一直留在乃父身边。而且他是郑芝龙的长子。這个,我的文里会有些出入。
还有,就是日本国在崇祯末年对琉球的這次侵略,是子虚乌有的。而且据我看到的资料称,日本自萨摩藩入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