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十章、先经济而后军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几位大人,我们换个地方吧。”李治从龙椅上起身,下到殿中道。

        “是皇上。”几人弯腰让开了路,李治率先大步出了太极殿。

        “三哥,你怎么在这里?”刚走出殿门,李治就见李恪站在殿门外正与太监总管孙大海闲聊。

        李恪没想到皇上从前门出来,神色一愣,又待跪拜,却被李治拉了起来。

        “三哥来了刚好,走,一起去吧,去两仪殿。”

        几位大人都是一呆,正待劝说时,李治却拉着李恪走远了。

        长孙无忌暗道,皇上上次说要把吴王接进宫亲近亲近,却在没了动静,这次又这么亲热,难道他不知道李恪是他皇位的敌人吗?

        长孙无忌才不相信李治是一个顾及手足之情的人,别看他以仁孝著称,但哪个统治者会把亲情看的比江山更重。

        虽说长孙无忌是猜对了,却是歪打正着。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在权利面前,只要是人都会狠心的抹杀亲情。

        两仪殿虽不如太极殿般庞大,但也是皇家宫殿,装饰华丽,这里是内朝之所,所以就少了几分皇家的威严,而多了几分亲近。

        进了内房,大家都不似在朝堂之上般拘谨了,当下李治坐了上座,几人围坐在周围。

        “朕登大宝,多赖于几位大人的提点。先皇也曾在临终时嘱咐治儿要多听从几位大人的建议。今天召几位大人来此,就是有几件事情要和大家共商。”

        李恪脸上虽不动声色,心中却早已经乱了。这个李治把自己拉到政事堂来作甚。看今天这架势,似乎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难道他李治就真的不怕我有异心?

        原来内朝并不是官品到了就可以参加的,在唐初,参加内朝的官员必须要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而自李治登基以来,只授予三位大臣此等头衔,那就是长孙无忌、高季辅、李世绩。

        而今天李治却破例的把禇遂良等人也领进了政事堂,可见商量的绝不是一般的小事。

        “舅父说起来也对我教诲颇多,禇大人是我朝中难得的栋梁之才,于大人、张大人与高大人更是对朕悉心教导,三哥更不用说,先皇也对其称赞倍至,朕今天聚大家于此,就是为了商榷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请列为大人不要徇私,尽数将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大家讨论。”

        李治说完,摆摆手让伺候的太监出去,自己亲手拿过茶壶,替每人都慢慢的倒了一杯茶。李恪想阻拦,李治却只轻笑着摇摇头,把自己的九龙杯换到李恪的身前,并道:

        “三哥,现在这个茶杯借给你,这杯子代表的,不是什么皇帝的身份,而是我大唐的江山。”

        几人经李治这几句话,都知道他将要讨论的事情肯定不是小事,心中都重视万分,只是徇私与否却是个人心中之事了。

        李治深深的望了众人一眼,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章程,放在桌前,看了一眼,才抬头道:

        “首先,朕先来总结一下自我朝开国以来各个方面的进步。中朝上的汇报朕很不满意,功过是非都要说,功,可自豪;过,可批评。治国不是童子戏,必须实事求是。”

        李治说的这几句更是铿锵有力,而且说话的时候眼睛时不时的看着长孙无忌,惹得长孙无忌心中直突突不安。

        “皇上说的好,实事求是,这四字就应当作为治国经世之座右铭。”高季辅猛然睁圆了他那混浊的双眼,赞道。

        李恪一时还未适应这种气氛,他不喜欢低人一头的感觉,但这个时候自己在心里‘实事求是’的与李治比一下,发现竟然有些底气不足了。

        “先皇名讳‘世民’,既取经世济民之意,朕取经济二字,以定国家的税收、建造、市场、农商之总称。因此首先是这‘经济’。唐俭是老臣,朕不好深说。我朝自武德皇帝建国,至贞观二十三年止,税收与隋朝的开皇盛世相比差之远矣。”

        见于志宁要反驳,李治把手一挥,断言道:“朕知道于卿想说什么,没错,隋唐两朝之间是经历了一场旷世大战,十室九空,这也正是朕要说的,经历了隋末的逐鹿之战,至贞观二十三年,我朝经济能恢复到如此程度,确实是先皇英明,臣子贤能的结果。这尤其依赖于均田制的实施。”

        李治见几位大臣,尤其是老臣都面露得色,心中不爽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