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325章:偷画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这是徐悲鸿先生的画,不过又是一个仿品。”我拿过东西放在手中,正摸的时候忽然可以感觉到不一样的材质,这应该不是假的,但是徐悲鸿的东西不应该在博物馆?

    那是徐悲鸿的马图,画的很有感觉,群马,壮观。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宜市屺亭镇人。

    华夏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华夏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这并不低于齐白石老人家,两个不太一样的领域。

    被称为华夏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华夏画”的改良,立足华夏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华夏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

    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可以想他也非常聪明,是个天才,不过我自认为努力有用的话还要天才做什么。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可见每一个作家画家都有一段不容易的过往。

    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

    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

    后获得赴岛国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岛国,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岛国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华夏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岛国归国后受聘为燕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mín zhǔ与科学的思想。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在北洋zhèng fǔ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华夏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