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用后世知识忽悠古人的,不是合格穿越客(一)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敢问太子殿下,何为兵?”

    撕逼solo先手,说之前先考对方。

    李承乾倒也没有被问住,随即开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果然是这个,陆哲心中一喜。李承乾说的这个几乎算是标准答案了,乃是出自于《孙子》,无论放到哪个时代,都算是正确的答案。

    “既然兵者乃国之大事,为何孙子仍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反之亦然。利而诱之,乱而取之?难道国之大事要靠诡道?”陆哲笑吟吟地,提出了反问。

    这——李承乾犯难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体系的他,印象之中国家大事最忌诡变,乃是以堂皇的正道之姿处理的,在他所受的教育里,行使诡道,并非王者所为,为君子所不齿。

    嘿嘿嘿,看着李承乾犯难的样子,成功下套的陆哲也颇为高兴。

    兵者诡道,诡道的诡乃是变化的意思,战争的要求就是要在于变化,无所不用其极的取得胜利,就应该采用利诱,欺骗取得胜利,才是兵道的核心。

    问题是在提倡仁政,提倡当君子的当下,你能这么做,但是不能这么说。

    兵者诡道,算是兵道的本质,但是在儒家为主的话语体系下,通过欺骗利诱取得胜利的行为不算是君子行为,是为君子所不齿的。

    这就是两个话语体系的矛盾之处了,明明中国古代的统治是儒皮法骨,但是统治者绝对不能说自己支持法家,不仅不能表示支持,还要狠狠地批判一番。

    所以,当十七岁的李承乾遇到这个历代帝王都遇到的问题的时候,还是显得太年轻。无论是孔子的理论,还是孙子的理论,都不是他能够置喙的。从小接受大儒教育的他,还是无法接受,国家大事靠诡道的事实。

    虽然事实正是如此。

    “嗯?”李世民听到这里,眼皮一抬,看了陆哲一言,并未发言。身为皇帝的他,自然是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的,对于这个问题,李世民的态度差不多也跟历代帝王差不多,对于这种有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性问题,李世民还是有些不屑的,从他能够唯才是举看出,他跟曹操一样,是个注重实际的人。

    所以当陆哲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心中对于陆哲的评价,不由得稍微下降了几分。

    莫非此人乃是郦食其一流?乃是舌辩之士?陆哲反问李承乾的手段,李世民一看就明白了,无非就是文人谈兵常用的手段。

    不过在他看来,哪怕陆哲效仿赵括,纸上谈兵,小小年纪能找出这个问题,也比大唐一般的少年儿童强了。

    所以他并未出言打断,而是静静地等着陆哲说完,然后看看自己的儿子如何应对。作为未来的帝王,李承乾以后会遇到更多说得天花乱坠的人,如何分辨和应对,乃是判断帝王是否称职的基本功之一。

    显然,从小经过大儒教育,虽然有名将教导,也是限于如何作战的李承乾,在面对这种道统之争的概念性问题的时候,有些束手无策。

    “承乾才疏学浅,还望朝散郎告知。”李承乾自以为学着自家父皇礼贤下士,但是李世民的眼中,还是有些失望。

    原因无他,因为李承乾失去了话题的主导权,作为一个帝王来说,被臣子牵着鼻子走,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哲请问太子,秦末之时,遑论兵法而言,究竟是带八千子弟兵,百战百胜,称霸天下之西楚霸王高,还是亭长出身,鲜于带兵之汉高祖高?”

    “承乾想来,自是西楚霸王要高些,不过西楚霸王自恃勇武,不施仁政,固而失天下尔。”西楚霸王和汉高祖的例子一出,李承乾就隐隐觉得自己可能在这场辩论中占了下风,于是他赶紧回答了一个标准答案,就是西楚霸王不施仁政,才失了天下。为自己子在父皇和母后面前加分。

    可恶,这小贼,竟然如此难缠。李承乾甚至想到了这位朝散郎就要说什么,无非就是引出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然后劝他不要学习诡道,好好施行仁政才能仁者无敌云云。

    跟他的老师们说的一样。

    这帮读书汉,大头巾。坐在上首的李世民没来由的有些不爽,看着陆哲这么逼问李承乾,李世民想起了自己同样也被颜师古和孔颖达这些儒家大佬对他说的差不多的话,也是搞得自己很不爽。

    此子虽然年少,但行事颇为老练,可惜不过一腐儒尔。看着陆哲小小年纪如此老气横秋,刚刚天降祥瑞的念头突然变得有些意兴阑珊。

    也罢,为我李氏皇朝大兴,吾便让汝当这个国之祥瑞罢。李世民暗自对于陆哲的处理,有了个初步的想法,那就是让这位如此少年老成的仙人弟子成为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