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又起波澜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虽然训斥了吏部的右侍郎,但是对于光绪的私下拉拢、封赏汉臣的行为还是恼怒的不行,在慈禧眼里汉人是外人,汉臣的使用就是一手扶持,一手打压,就拿平阳府这件事情来说,平阳地处匪患不宁的地方,绿营实在没法平靖地方,山西是京师的背脊,山西不宁京师也不安,所以只能提拔一个能打仗的官员到府衙,给了他掌握府城兵权的同时,又刻意把他降到同知的身份,只有知府才有上马管兵,下马治民的权力,这样一来,从五品的同知受到绿营都司的掣肘{同品级的情况下,文官天生比武官大一级},知府治兵权,都司衙门管理的级别不够,管理知府民事的巡抚,和兵事的总兵都在省里,自然在下面的一府之地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光绪的肆意拉拢就是对自己权力的挑战,慈禧必须打压下去,不能让光绪尝到甜头,不然上蹿下跳不知道又要搞出什么事情来。不仅把右侍郎下放到地方,慈禧也对地方上的杨旭暗生不满,尤其是之前李莲英和杨旭的通信,光绪对于杨旭的外事分析很是受用。

    最近山西巡抚衙门又给杨旭报功,把慈禧的不满上升到了极点,杨旭越是出挑,就证明慈禧的担忧的正确,大清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已经够了,再培养一个权臣出来,自己也没精力去应付。赶紧让官员选派一个知府给山西送过去。

    不仅慈禧不满意杨旭,连李莲英也不满,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现在这姓杨的小子才送来五千两银子,这等抠搜!慈禧打算给平阳送一个知府,李莲英举双手赞成,背后还有这么一件事,有个叫傅学瀚的山东同知出钱买官找到李莲英点名要求去山西,虽然不知道一个山东的官拼命往山西跑什么,但是出八千两银子买一个知府的位置,也许对山西有特殊的感情也说不定,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里有合适的地?恰好听到慈禧准备给平阳府送一个知府过去,虽然心里乐开了花,李莲英还是在面上装作不情愿,毕竟之前说好的,杨旭持府事照料自己的师傅,没多长时间,就把知府送上去了。

    得让太后觉得亏欠自己,以后才能捞到更多的好处。一番盘查,吏部经过挑选最后剩下两份名单中,李莲英把傅学瀚放了进去,由吏部拟好奏帖。

    最后交由慈禧定夺,慈禧认字不多,奏事帖一般交于身边的人念出来,李莲英在下首陪着皇太后仔细听了一遍。“莲英你说这谭恭怎么样?”

    “听着不错,文章上备武事,长于经略,看来文事武功齐全,是个大才。”

    慈禧皱皱眉头,这不又是另外一个杨旭吗?准备压制一个,好嘛,又来一个一样的,李莲英在旁微微低着头,笑吟吟的观察太后的脸色。“下一个,黄玉忠?”

    当事的太监念完黄玉忠的经历,从通政使,做到都事,又从都事做到工部郎中,一直在京打转。“莲英,这个怎么样?一听就是个做学问的人。”

    李莲英琢磨一会,“不错,通政司、督察院,一直到工部可都是翁大人的教导,想必定是能臣……”

    “行了,别说了,下一个。”慈禧立刻喝止,翁同龢的名字她是一点都不想听,更别说他手底下的人,自己想着斩断光绪的触角,不是再给接上一个长长的假肢。

    小太监吓得脸色发白,李莲英和善的让他接着读下去,傅学瀚,从山东的一个县令做起,历经通判,同知,事情很简单。李莲英却是面色凝重,待太监念完,慈禧不解的问道:“莲英,怎么了?”

    李莲英赶紧跪下磕头,口呼,“此人德行有碍,万万不可。”

    慈禧一听,坐正身子,赶紧问道:“这人怎么了?”

    “奴才不敢隐瞒,就在三日前,此人去了奴才在宫外的宅子,送了奴才一个圣祖爷时期的花瓶,想让奴才帮忙,奴才严词拒绝,此人的德行小的怀疑,还有经奴才察访此人恃才傲物,常与同僚不和。”

    慈禧笑了,“你这奴才,起来吧,不就是送你一个花瓶吗,圣祖爷时的花瓶也不值几个钱,不值当你埋汰人家,再者说人非圣贤,官场上言词不通,得罪同僚,也是正常,看来就他了。”

    “老佛爷……”李莲英好像还没完。

    慈禧瞪了他一眼,“赶紧起来,多大个人了。”接着圈了傅学瀚的名字,小太监快速的送了下去。

    马上中午了,李莲英赶紧出门传膳。走出大门十几步,李莲英原来一脸的沮丧笑成一朵大菊花。说天底下最了解太后的非李莲英莫属,送礼就如同把把柄送到慈禧手里,这样太后能放心用人。与同僚不和,这样的人不容易结党,到了山西平阳肯定和姓杨的闹起来。对于慈禧来说简直是最好的人选。

    在吏部得到消息的傅学瀚更是高兴不已,赶紧去客栈找幕僚商议。这次的升迁多亏了冯致宽的帮助,说起冯致宽正是自己在山东任上的上司——泰安知府。而冯致宽的老家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