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九十二章 修路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天还刚过五更,外面还是黑乎乎的一片,王贵就从床上爬起来,草草的收拾了一下上工的农具,媳妇也要从床上爬起来,“孩他爹,咋起那么早呢?”

    王贵心疼媳妇,又怕惊扰了睡梦中的孩子,小声说道:“这上工有早饭,棒子碴子青菜粥,去晚了,那帮子人连汤底都不给你留,你再睡会吧,等天亮了,把我拿回来的粮食也捣鼓点青菜熬粥喝。”

    媳妇有点不舍得,“咱农户人,忙的时候吃两顿,闲着的时候一顿饭就够了,昨晚吃你带回来的饼子和肉菜,现在还撑呢,不吃粥了,等你下工吃你带回来的饼子,这粮食攒起来以后省得拉饥荒,孩儿还小,以后能吃着呢。”说罢,看看旁边熟睡的两个孩子。

    王贵仰着脸看看前门后院这破土拉碴的地方,叹了一口气说道:“以后要是天天有徭役,该有多好?”

    “孩他爹,魔怔了吧,哪有人盼着徭役的,也就是现在的县老爷好,换一个试试?不从咱身上扒下一层皮不算完。”

    王贵叹了一口,“是啊,”想了想,转头说道:“听说这县老爷也是咱乡宁人,听说家里的田地老大的一块了,我寻思着要不咱这三亩的破地卖了,给县老爷当长工去,再不济咱租他的地种,上回县老爷到工地上看咱们,我瞅着人和气的很,这样的人对待佃户肯定也不赖。”

    “当家的,听你的,一个县老爷能到工地上和咱们这帮泥腿子混在一起,这样的老爷差不到哪里去,再说咱家以前吃过几顿饱饭啊,也就是这几天你带回来的,让咱们娘几个吃饱了。”

    王贵属于心疼家里人的那一类,一天的饭食就指着早上的粥和半块锅盔、半碗菜,平时中午剩的半碗菜和晚上收工的那顿菜装在葫芦里连着省下的一块半锅盔带回家,硕大的锅盔一个半加上一碗半的菜整好解决家中娘三个的吃食,而另外给的两斤粗粮就当是赚的存粮了。

    打开院门刚到路上,雾蒙蒙的对方过来几个人,王贵连忙打招呼,“三哥,狗子,小六,都起的早啊?”

    那个唤做三哥的回道:“不早的话,再晚这棒子碴粥喝不到了。”

    小六接口说道:“是啊,同样是棒子碴粥,咱家烧的就是没有工地上的好喝。”

    王贵“哈哈”大笑,张口损道:“那可不,你既不舍得放棒子面、青菜,又不愿意多放盐,可不是清汤寡水,能好喝吗,瞧咱工地上的粥,棒子面掺了点红薯面子,加上青菜碎,稠得快搅不动了,又大把的撒盐,那味道能不好嘛!”

    “贵哥,可别说了,我口水快下来了,咱们快点抓紧喝粥去。”几个人哈哈大笑,不过脚步加快了许多。

    杨旭一大早来到工地,主要担心工期内完不成,即使完成了质量不好,那也不顶用,秉承着现代社会的经验,县太爷来到工地不作作秀完全不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一排过去四十个大锅煮着诱人的粥,这是花自己的钱所以找了书吏在旁边监督,杨旭还是有些不放心,清朝末年官、吏贪婪的恶名可是如雷贯耳,特意把赵老汉从赵家甸找过来在旁边看着,同时赵老汉带着一帮子熟悉的村民把持着工地上饭菜的进货渠道,进出的钱粮由书吏记录在册。

    杨旭的到来时,大锅前挤了满满当当的人,赵老汉把以前在赵家甸发放饭食的规矩学了个通透,拿着硕大饭勺子在中间的大锣上,敲了几声喊道:“都排队去,不排好喽,不开饭!”看着人群在混乱的涌动着,赵老汉大声的叫喊,“吃饭要有规矩,咱们是人不是喂猪,爷们汉子吃饭板板正正的,挨个来。”

    此时已经天光大亮,杨旭一身官袍总算是到了前面,中国数千年来的官本位制度在底层百姓那里建立起高山仰止的距离和崇高,这个时候“官”在老百姓心里那是被神化的一个位置,七品官员在朝堂之上,连登殿立足的位置都没有但是并不妨碍“他”在底层人民的头上耍威风,无论是俗话中的“灭门的知县”还是百姓嘴里的“县太爷”,“父母官”等等,直接把县令挂在神位之上,一言定生死,一行掌生计,可谓是威风赫赫!

    这时候,一双双眼睛都盯着杨旭,有rén dà声喊道:“县老爷好!”“县太爷好!”“……”喊什么都有,有的已经下跪了,有的还没看见,有的跪下已经起来了,本来排好的队伍又是乱糟糟的一团,这近一万人的工地,真可谓人山人海,绵延千米,好在隔一百步有一口大锣,开饭的地点是主锣,旁边的敲锣的人看主锣说话——鹦鹉学舌,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杨旭拿起锣锤敲了一声,接着铜锣被依次敲响,人群安静下来了,杨旭清了清嗓子,大喊一声,“本县今日来看望大家,不用多礼,一会大伙用好了饭食,好好干活就是对本县最好的礼。开饭!”

    一个碗递过来,杨旭接过去打满粥然后亲手奉上,排队的老百姓诚惶诚恐的接过去,然后一句,“多吃些,要吃饱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