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最近,真的是有造人计划的,而且是算准了时间加班加点的造的,却仍然没有丝毫动静。
这里也没有个科学的手段可以检测一下什么的,所以这几天,还玉又在动坏心思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有极具说服力的低语在王浩耳边回荡。
比如……
“要不……你去隔壁那块地上试一下?”
又比如……
“这样就能知道是牛不行,还是地不够肥了……”
再比如……
“反正咱家那几块自留地早晚也都得你去耕种。”
一遍一遍,直把王浩听得心里发毛,于是只好把话题岔开,迅速转移阵地,只是聊得话题总也脱不开家长里短,而且还经常是一些感觉非常怪异的话题,但又觉得很是靠谱。
替她家老头子找的那个伴,老徐起初也是誓死抵抗,然后她就直接把人给接了过来,替老徐洗了小半年的衣裳,做了小半年的饭,最后竟然还真的给成了。
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没过多久,还玉就又在义学找到了一个负责仓库管理的杨叔,杨叔是个鳏夫,没有子女,也是独居好多年了,人很不错,只是稍微有点……木讷吧,也不能说是木讷,总之是相当的不善言辞。
与老徐一样,王浩他娘也是表示坚决不从的,可住下了之后,倒也没见她赶人,而且还会把饭菜做好了放在他的房门口,也不说话,也不进门,就放在门口。
住了好几个月了,俩人说过的话,可能还不到十句,毫无进展,那杨叔基本上每隔三天就会去找一趟还玉,请求搬往他处居住。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但丝毫不理会杨叔的诚恳请求,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护卫,保证杨叔每天都能“顺利”的回家。
几个月下来,似乎还产生了一种婆媳间暗中较劲的意味,要说为别的事较劲也就算了,为这事,总感觉那里不对,极为的怪异,可又说不上哪里不对,甚至还觉得这事要是成了,其实还挺好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宋辽边境上的走私贸易,在太府寺及各大商会的暗中支持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大量的铜钱通过那些暗商流入辽国,暂时造成了辽国方面经济繁荣的假象。
随着大量铜钱的流入,辽国的物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数值。
在宋国只卖一贯二钱一石的米粮,在辽国已经涨到了五贯,其他诸如毛皮牛羊之类的硬货,也比之前涨了两三倍。
在又一笔百万贯的巨款从市舶司划出去之后,事情终于传到了政事堂的耳中,也同样震惊了赵老大。
在他们看来,拿着大把大把的银子去辽国买高价货,除非是脑袋被驴踢了,赵老大得到消息之后,也在第一时间召见了王浩,刚一照面,就吹着胡子抛出一句。
“别以为现在手头宽裕了,就可以乱花钱……!”
“陛下明鉴,臣从不曾乱花钱。”
王浩知道这件事瞒不住,迟早要被捅破的,没在朝堂上当众遭到弹劾,已经是很给徐沈两位宰辅的面子了。
“你拿数倍于物价的银钱去购买辽国的米粮,这还不叫乱花钱?”
“陛下,您不能将辽国的物价套用在我大宋的头上,按照辽国的物价来算,臣的确没怎么乱花钱。”
“还敢狡辩!这有什么不同?!你千里迢迢跑到边境上,花数倍的价格去购买他国的货物,你还能说出朵花来?那高价买来的货物呢?你要如何处置?低价卖于商贾?这还不是糜费国库?”
很显然,这种逻辑在赵老大那里,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圆的通的,怎么说都是拿宋国国库的钱去充盈辽国的国库。
基本上主要的矛盾就在这里了,无论是赵老大本人,还是朝中诸位大臣,他们都把国库里的钱也当成了钱,当成一种与百姓商贾手中毫无区别的流通货币,所以他们的心态,也如寻常百姓商贾一般,总是以为国库里的存银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觉得安心,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嘛。
而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王浩看来,百姓商贾手中的钱,的确是真正意义上的钱,但国库中的钱,严格来说,并不是钱,而是一种平衡矛盾的媒介,或者说是一种应对危机的工具而已。
在他们传统的观念中,钱就是用来买东西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因此,努力往国库中堆钱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危机,比如天灾,比如**,当天灾**到来的时候,国库里的钱就能化解这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危机,如此,国家才能安定。
这想法当然没错,然而仅仅把钱当成是一种预防危机的储备使用,显然
手机支付宝搜索
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
$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
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
¥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
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